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1
期
337
審計失敗比率較高的會計師,後續期間簽證財務報表重編的機率也顯著較高,而該現
象又在主查會計師身上更為明顯。綜上所述可知,會計師個人確實是影響審計品質的
重要因素。
Firth, Mo, and Wong (2012)
討論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型態對於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
的影響。結果顯示隸屬合夥組織事務所之會計師,審計決策較為穩健,尤其對財務困
難公司出具繼續經營假設有疑慮審計意見的機率顯著較高。同時由合夥組織變更為有
限責任公司之事務所,客戶在改組後取得不利審計意見的機率降低。由此可見,法律
責任的改變,即使在法律責任較低的中國,仍對於會計師審計決策有顯著影響。
Yang
(2013)
分析事務所的政治關聯性對於事務所公費與市場佔有率的影響。實證結果顯
示,當規模較小事務所有會計師擔任上市審議小組委員後,該事務所之收費上升、客
戶增加,同時客戶上市申請被拒絕的比率降低,但類似情形在規模較大的事務所則不
顯著。
Ke et al. (2015)
則分析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於在中國上市客戶與在香港與中國同
時上市的客戶
(Cross-listed)
在公費、資源投入與審計意見上的差異。他們發現,四大
委派查核經驗較低的會計師負責僅在中國上市公司之查核,同時審計收費較低、審計
意見較為有利。作者認為這是由於中國法律責任較香港低,因此會計師對於不同地區
客戶提供不同審計品質之服務。
Huang et al. (2015)
討論事務所首次簽證公費折價對於
審計品質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若首次簽證之事務所存在低價攬客之現象時,後期
該簽證客戶盈餘品質較差。
(五)中國相關研究小結
以中國單一市場為樣本所發表的文獻中,部分文獻主要在介紹中國審計市場
(Xiao
et al., 2000)
或者分析中國審計市場是否與其他審計市場存有相似之實證結果。例如:
Haw et al. (2003)
發現中國市場在樣本後期才對會計師審計意見有顯著反應。又如:
Gul et al. (2003)
探討聘任大型事務所之企業,盈餘反應係數是否顯著較高。類似研究
的目的在讓各國讀者透過與美國研究之比較,更瞭解中國的審計市場。部分文獻是以
特殊資料所為之分析,例如:
Firth, Rui, and Wu (2012)
、
Gul, Wu, and Yang (2013)
與
Wang et al. (2015)
等,都是以會計師個人層級的資料所進行之分析,實證結果可以供
其他未揭露類似資料的市場參考。
部分文獻係探討中國特殊事件背景之影響,例如:討論事務所受法規要求由公司
組織改為有限責任合夥組織對審計品質之影響
(He et al., 2015)
、或者企業非因自身因
素,而被強制更換事務所對審計品質之影響等
(Chen et al., 2009; Chi et al., 2013)
。這些
文獻利用中國特殊的事件或情境,可以更純粹在不受其他因素干擾下,測試會計師法
律責任高低或獨立性等因素對於審計品質之影響。最後,部分文獻探討中國特殊的審
計問題並呈現中國審計市場之研究結果與各國讀者參考。例如:由於中國為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