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地區審計品質研究回顧
332
環境、投資人保護以及事務所的聲譽都會對於真實的審計品質或投資人感受之審計品
質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
Francis et al. (2013)
分析審計市場的競爭程度對於審計品質的影響。
由於大型事務所之合併,審計市場的競爭程度與過去有很大差異,而不同國家
Big N
的佔有率也有所不同。
Francis et al. (2013)
以
42
個國家為研究區域,以裁決性應計
數、企業是否認列損失、企業是否即時認列損失為盈餘品質的代理變數,實證結果
顯示,
Big N
市場佔有率越高的國家,盈餘品質越佳。但僅以
Big N
之客戶為樣本時,
他們發現當該產業僅由一到兩家事務所獨佔或寡佔時,企業盈餘品質下降。換言之,
審計市場競爭程度下降對於企業盈餘品質有正向影響,但若形成獨佔或寡佔則有負
向影響。
三、跨國研究之限制與挑戰
由前述彙整可知,跨國審計品質相關之研究中,以探討企業審計需求的文章為最
多,
Fan and Wong (2005)
、
Choi and Wong (2007)
、
Hope et al. (2008)
、
Ettredge et al.
(2009)
與
Guedhami et al. (2014)
都是討論企業或國家特徵對於會計師選任的影響。在
前述文獻中,會計師審計品質多以事務所規模或產業專精程度作為代理變數進行分
析。其他討論審計品質的文獻,在審計品質代理變數的選擇上則相當多元。例如:
El
Ghoul et al. (2016)
以企業取得長期負債的比率衡量聘任
BigN
會計師的影響。
Lim and
Tan (2009)
以企業盈餘穩健程度來評估會計師產業專精及控制權與現金權分離之影
響。
Han et al. (2012)
分析事務所規模與公司揭露透明度之關聯性等。反觀審計文獻中
常使用的代理變數,例如:裁決性應計數或審計意見等,則較少文獻採用。例如:以
企業裁決性應計數作為審計品質衡量者僅有
Kwon et al. (2007)
、
Francis and Wang
(2008)
、
Michas (2011)
與
Francis et al. (2013)
等四篇。且並未有跨國研究文獻以審計意
見為審計品質的代理變數。綜上所述可知,跨國研究中可能侷限於資料的取得或避免
不同國家有不同規範,因此審計品質代理變數的選擇與單一國家之研究略有差異。
Gordon, Greiner, Kohlbeck, Lin, and Skaife (2013)
彙整
2011
年
AAA
年會中,主題
為「跨國研究的結論、挑戰與機會」會議的討論結果。其中列示出跨國研究在研究設
計上的挑戰,包含母體的選擇(應涵蓋哪些國家)、以國家為主或以個別公司為主、
樣本收集等問題。在本次回顧的文獻中亦存在相關問題。在母體選擇的問題上,除
Fan and Wong (2005)
說明東亞國家企業股權結構與美國有所不同,因此以該樣本進行
分析外,其餘文獻並未說明該研究涵蓋國家的選擇標準。例如:同樣採用
Worldscope
database
,樣本期間同樣為
1996-2002
年,但
Choi et al. (2008)
涵蓋
15
個國家,而
Choi et al. (2009)
僅涵蓋
14
個國家,但文獻中並未明述納入(或未納入)那些國家的
原因。再以國家為單位或以個別公司為單位的問題上,本文回顧的
19
篇相關文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