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1
期
327
人之特徵以及其他非會計師所控制因素的影響
(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 2008)
。
Knechel et al. (2012)
則認為審計品質有多重定義,以投資人角度視之,高審計品質係
指財務報表未存在重大誤述;以會計師事務所角度視之,高審計品質代表其查核工作
可以通過主管機關或法院之檢視;對於主管機關而言,高審計品質代表查核人員依循
審計準則進行查核;而對整個社會而言,高審計品質係指透過審計降低整體市場或個
別公司產生之問題。
近期審計研究回顧之文獻,以不同架構進行回顧。
Watkins, Hillison, and Morecroft
(2004)
從審計品質的需求動因、供給動因、會計師聲譽、對會計師的監督以及審計品
質的影響等面向回顧相關文獻。
Francis (2011)
指出審計投入、審計過程、事務所、審
計行業與審計市場、審計環境與經濟後果等因素會對審計品質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就
上述個別面向回顧相關審計研究。
DeFond and Zhang (2014)
則認為審計品質取決客戶
需求與會計師供給,同時主管機關對於審計需求與供給的誘因及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並依據前述架構回顧相關審計研究。本文後續亦依循審計需求、審計供給與外部規範
之影響三個面向,彙整有關亞洲審計品質之研究。
在審計品質的衡量上,
DeFond and Zhang (2014)
分別彙整產出與投入面之常見衡
量方式,在產出面部分,包含財務報表是否有重大誤述(例如:財務報表重編)、查
核報告(例如:繼續經營假設有疑慮之查核報告)、財務報表品質(例如:裁決性應
計數、盈餘門檻、盈餘穩健程度等)與市場反應之審計品質(例如:盈餘反應係數、
資金成本、市場佔有率之改變等)。而在投入面部分,則包含會計師特徵(事務所規
模、產業專精等)、會計師與客戶合約之特徵(例如:審計公費等)。表三彙整本文
回顧文獻中,各文獻審計品質衡量之方式。在本文回顧的文獻中,許多文獻亦採用傳
統衡量方式,例如:
Chin and Chi (2009)
分析臺灣會計師產業專家是否可以降低財務
報表重編的機率。
Kim and Cheong (2009)
分析韓國政府指派會計師對於企業裁決性應
計數的影響。
DeFond et al. (2000)
分析香港六大與非六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公費的差
異。
Skinner and Srinivasan (2012)
與
Saito and Takeda (2014)
分析日本企業在
PwC
日本
成員所因弊案關閉後,該事務所客戶會計師更換的狀況以及市場的反應。
除了文獻上常見的衡量方式外,基於國情不同,本文回顧範圍內之文獻,在審計
品質的衡量上與前述文獻存有差異。以查核報告之審計意見為例,儘管部分文獻仍探
討會計師出具繼續經營假設查核報告之機率
(Firth, Mo, and Wong, 2012)
,但在中國,
由於審計準則公報將審計意見區分為標準意見與非標準意見,而非標準意見中包含修
正式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反對意見與無法表示意見,因此多數文獻都是以標準或
非標準意見作為區分,
(Chen et al., 2000; Chen, Sun, and Wu, 2010; Gul, Wu, and Yang,
2013)
。再者,由於中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市場佔有率低,因此在討論事務所規模之影
響時,中國文獻多以十大(八大)會計師事務所作為規模較大事務所之衡量
(DeF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