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1
期
167
二、計程車產學合作的價值交換
學術工作者自身的「教學-研究-服務」價值創造與整合係為學術工作者的組織
內活動,雖然適用於
Hambrick and Fredrickson (2005)
的策略分析鑽石模型來詮釋,卻
不適用於產學合作研究的價值交換探討。因為產學合作關係為組織間活動,而
Van de
Ven (2007)
的入世學術觀點恰可補足此一缺憾。從
Van de Ven (2007)
以研究問題
/
目
的與研究觀點二大構面所提出的四類入世學術研究類型,此一計程車長期研究係歸屬
於基礎科學類型,意指研究者為公正的第三方外部人士,從旁進行現象的觀察並記錄,
研究問題以描述與說明現象發生原因為主,並不干預組織。
此外,此一計程車長期研究係採取合作取向之產學關係來進行,與合作廠商並無
「對價關係」。長期以來,侯勝宗係爭取國科會或經濟部等相關政府經費來支持研究
歷程中所需的各式研究費用,並未承接來自合作廠商的委託研究與研究經費。另一方
面,此一計程車研究係屬於產業層次的研究計畫,因為所有的司機均屬於自營工作者,
車隊利用科技進行派遣媒合,司機與車隊間的關係為品牌加盟。奠基於此種特殊的產
業生態,在此一新加坡與台灣計程車跨國研究計畫中,侯勝宗採取多層次、縱斷面的
長時間研究與觀察。研究方法橫跨質性研究與量化分析,總訪談次數超過
800
餘人次
(包含新加坡康福與台灣計程車業者、政府政策制定官員、司機從業者、顧客、產業
其他利害關係人⋯),量化問卷的受訪填答者超過千位(包含新加坡司機、台灣不同
車隊的程車司機、台灣大車隊管理團隊⋯)等。
以下從入世學術的三大特色來檢視此一計程車產學研究歷程。從合作形式上而
言,侯勝宗與產業內不同利害關係人,長期進行各式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與對話,而
非短期的專案式合作。從關係上而言,侯勝宗因為與合作廠商無交易的對價關係,故
保持高度的獨立性與中立性,並以第三方資源來協助探討計程車產業內的複雜問題,
較容易形成一正向的學習社群。從身份而言,侯勝宗因為長期接觸社會底層的司機駕
駛們,探討他們的工作模式與科技使用行為,逐漸發現大多司機背後均有一個不為人
知的故事,逐漸讓他的研究方向從「科技創新」演化為「正向心理」。侯勝宗與車隊
和司機間的關係,也逐漸超越了研究者的身份,而轉變為朋友與伙伴關係。
此外,在此一計程車產學合作案中,侯勝宗也在「教學-研究-服務」三個價值
活動中,彼此產生了價值交換與整合效果。以表
3
為例,在進行此一長期產學研究過
程中,有許多從產業現象所發現的研究創意,侯勝宗除了將其發表成為期刊文章之外,
也轉化為教學案例與課程設計,部份並以技術
/
專利
/APP
應用軟體呈現,並以這些學
理基礎與教學教材,協助合作廠商執行司機教育訓練與高階主管的策略共識營,並進
一步發展成為社會公益服務
1
。
1 2013
年,侯勝宗以「臺灣計程車學院:打造台灣城鄉的傳愛大使」提案,獲得第十屆
Keep
Walking
圓夢計畫贊助,陪伴司機投身於社會公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