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1
期
173
好能投身於單一產業或特定社群的調查與經營,並具備該產業的領域知識,便於長期
的研究陪伴。其次,決定了特定產業
/
社群之後,建議可以尋求與該產業的領導廠商
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此時「信任」決定了產學研究可否持續進行之關鍵。最後,學術
工作者若能獲得產業或社群的支持,專精於特定領域的探索,長期累積後,自然可以
建立專屬的研究身份。
「
4P
步驟」則說明學術工作者如何從繁忙的教學-研究-服務工作中,持續性地
累積系列研究成果,提升學術發表生產力。本文建議有志於產學研究的學術工作者,
可依下述四步驟來思考:
(1)
有計畫地申請系列且具延續性的研究專案
(Project)
;
(2)
堅毅地相信自我選擇,長期投身於該研究歷程
(Process)
;
(3)
藉由特定產業的長期觀察
與調查,有策略地深化成為自己獨特的研究體系
(Program)
;
(4)
最後,集結長期累積
的研究能量,建構成為專屬且富特色的研究平台
(Platform)
。藉由上述
4P
步驟的長期
耕耘,學術工作者最後將看到產學研究的價值創造與交換果實。
藉由上述的計程車案例來反思產學合作研究,可以歸結以下的暫時結論:善於從
事產學合作的知識工作者,應該亦善於經營自己被實務界需要的價值與信任關係
(Van
de Ven and Johnson, 2006)
,而此種產學關係的建立則需靠長期的學術堅持與研究累積。
四、反思:從事產學合作的價值創造與交換難處
但,產學合作也非總是一帆風順。即使研究工作者與合作廠商建立了信任,彼此
具備互補性能力的需求,產學合作的價值交換與創造也可能因外在客觀條件的改變而
暫停或結束。以下是進行產學合作價值創造的一些可能「難處」,可供一般管理領域
學術工作者之借鑑:
第一,如何保持研究者的獨立性
(Independence)
,與廠商維持一定程度的距離。
產學合作最為困難之處,在於研究的「獨立性」,避免交換取向之產學關係
(Van de
Ven, 2007)
。有志於產學研究的學者,如何與合作廠商維持「適度」的距離是一門藝術。
某一層面而言,避免與研究對象產生對價的交易關係,這對學術工作者及合作廠商都
可以保持最佳的距離。本文認為在理想情況下,良好的產學關係不應該讓企業覺得是
花錢雇用一位大學教授來進行公司診斷或輔導。最好可以設計為:學術工作者向第三
方申請經費(例如:政府部門的研究預算),來陪伴企業解決一個已知或未知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也正好是老師有興趣的研究議題。換言之,讓企業覺得學術工作者是在做
專業的學術研究。如果此一獨立性的基礎喪失了,學術專業與產學價值可能會受到挑
戰
(Van de Ven, 2007)
。
第二,面對產業複雜的競爭與合作動態,研究者如何保持外部關係(或前後期關
係)的中立角色
(Neutrality)
。以計程車產業研究為例,侯勝宗從
2003
年起,即開始
進行台灣計程車業者在導入衛星派遣科技過程中所導致產業變遷、科技採納與擴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