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潛在顧客面對服務接觸缺失的自我修復行為研究
106
鍵事件是經由受訪者的觀點所描述,但如何去解釋受訪者所經驗到的意涵卻是透過研
究者的分析而來
(Gremler, 2004)
。
二、資料蒐集:焦點群體
本研究選擇具有遭受類似精品服務接觸缺失而受挫的顧客為受訪者,透過他們自
身經驗的共通性,在無壓力的開放式訪談氛圍中,讓受訪者願意暢談與分享自身所遭
受過不愉快的精品服務接觸經驗,希望在他們彼此互吐苦水的心理共鳴中,研究者能
洞察出其內心深處真正的感覺與想法。一般而言,焦點群體由
5
至
10
位受訪者組成,
也可依限制與需要延展範圍從至
4
位到
12
位,主要考量是人數過少則無法得到較多
元的意見,人數過多則無法讓每人暢所欲言。此外,焦點群體進行的場次至少要三場,
才能從異同比較與分析中,找出某些共有的型態與嶄新的洞察
(Krueger and Casey,
2000)
。本研究針對精品業的潛在顧客,挑選以崇拜精品時尚的年輕族群為對象,並考
量其是否與精品有直接接觸與購買經驗等的特性,做為篩選依據。此外,由於焦點群
體訪談法需要主持人(亦即焦點群體的調控者)有嫻熟的誘發討論技巧與現場洞察談
話內容意涵之能力,本研究所進行的三場焦點群體訪談,皆由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亦
為通訊作者)擔任主持人,因為其過去在廣告代理商任職時,曾擁有豐富的焦點群體
訪談主持經驗。
本研究第一場訪談,代號
[A]
,受訪人數為
9
人;第二場訪談,代號
[B]
,訪談人
數
7
人;第三場訪談,代號
[C]
,訪談人數
5
人。這
21
位受訪者中除了
4
位上班族外,
餘皆為大學部和研究所學生,曾經購買過精品或尚未購買過精品但對精品有一定喜愛
程度。此外,受訪者代號中
“M”
表示男性,
“F”
代表女性,總計
6
位男性和
15
位女性,
其背景整理如表
1
所示。
根據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公司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MSCI)
與標準
普爾公司
(Standard and Poor’s; SandP)
所訂定的
2006
年全球產業分類標準
(Global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GICS)
,一般所稱的精品業其全名應該是「服裝、服
飾、與精品業
(Apparel, Accessories and Luxury Goods)
」,為「紡織品、服飾與精品產
業
(Textile, Apparel and Luxury Goods)
」的次產業之一。依此產業分類標準可知,精品
大多屬於服裝、服飾及其配件。從表
1
受訪者「曾買過的精品」與「想擁有的精品」
內容來看,本研究所訪問的精品顧客符合上述精品業的定義。此外,每一場參與訪談
的受訪者們,大多原本即已熟識,在談論自身所遭受的精品人員服務接觸缺失時,較
不會因“面子”問題而不能暢所欲言,反而在彼此輕鬆自在地分享體驗的相互激盪中,
挖掘出超乎預期與想像的洞察。其次,雖然在受訪當時已是精品顧客者佔有較多比例
(真正被歸類為潛在顧客者僅
4
位),但全都有曾是潛在顧客的經驗,在回想自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