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1
期
103
1980)
:
(1)
穩定性,指產品本身是否能如常發揮應有的功效;
(2)
責任歸屬性
(Locus)
,
是消費者本身還是廠商所造成;
(3)
可控制性:發生的原因是廠商可控制或不可控制
的因素。依此架構,
Bitner (1990)
的研究發現了兩個有趣的現象,
(1)
有些顧客不太願
意去背負缺失的責任,會將缺失原因歸於員工身上而非整個組織,如此一來即可以減
少服務期望與實際產出的差距,因而造成的不滿意也會較小;
(2)
當提供服務的環境
良好時,若仍然發生服務缺失,則會被顧客歸因於不可避免或不穩定的偶發事件。
綜觀上述學者們研究服務缺失歸因與因應所得到的相關結論,似乎仍不足以解釋
為何精品潛在顧客相較於一般產品類別的顧客,在面對服務接觸缺失時,不僅未來仍
然可能會想要購買該品牌精品,而且在歸因後反而產生自我修復的行為?此種矛盾現
象,應是與精品這個產品類別所具有的獨特性有關。因此,本文接著探討精品本身的
特性到底帶給消費者如何與眾不同的消費動機與價值。
三、精品的特性、消費動機與消費價值
精品,又稱奢華品
(Luxury Goods)
,原意是指較少人擁有或使用的獨家產品,比
必需品更受人注目
(Bourne, 1957)
。若從個體經濟觀點來看,精品為消費者所得彈性大
於
1
的商品,當收入增加時,精品花費佔其預算的比例也會提高;其次,若從消費者
的認知觀點來看,可以歸納為卓越品質、極高價格、稀少性與獨特性、美學與感官享
受、悠久聲望與個人歷史,以及可有可無
(Superfluousness)
等六個面向
(Dubois and
Laurent, 1995)
。再者,若從產品本身的特性來看,又可分為:
(1)
功能性,擁有優異的
功能與品質;
(2)
犒賞性,為地位與成就的象徵,並擁有炫耀性;
(3)
放縱性
(Indulgence)
,
能表現自我特色,引人注意,也是一種揮霍及自我放縱的行為
(Gardyn, 2002)
。然而,
精品對消費者而言不單只是產品,更是具有符號意義的品牌產品,可以做為地位與聲
望的象徵
(Grossman and Shapior, 1988)
。因此,精品所擁有的多面向意涵,可說是消
費者心中的「夢想價值
(Dream Value)
」
(Dubois and Laurent, 1995)
。
(一)精品消費動機和消費價值—尋求尊榮的消費者行為
由於精品的特性涵蓋了消費者心中所有的夢想價值,因此當消費者擁有精品時
也代表了享有某種尊榮感,此即精品的消費價值與一般產品類別最大不同之處。
Vigneron and Johnson (1999)
曾依產品的尊榮
(Prestige)
程度,以一個連續帶區分為位
於左邊的「其它型式品牌」
(Other Types of Brand)
及位於右邊的「尊榮品牌」
(Prestige
Goods)
,其中的尊榮品牌再由淺至深細分為上流品
(Upmarket)
、優質品
(Premium)
和
奢華品
(Luxury)
,可見精品最是代表最極致尊榮程度的奢華品。此外,尊榮產品具有
購買頻次較少、需要較高層級的關注與相關知識、以及與個人自我概念強烈連結等的
特性。因此,
Vigneron and Johnson (1999)
將消費者對於尊榮產品的購買與消費,稱為
尋求尊榮的消費者行為
(Prestige-seeking Consumer Behavior)
,其動機是基於下列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