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77 / 37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77 / 37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6

卷第

2

277

1999

)。其次為問卷調查法,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便是使用問卷調查法,進

行跨組織及大規模的樣本蒐集後,始提出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而問卷調查法之另一

種研究取向,則為應用較為成熟之理論架構,探討實務管理現場所面臨問題

(Theory-

laden Field Study)

,從而能結合過去理論文獻成果,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

供管理實務之參考

(Dishaw and Strong, 1998)

二、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社會認知理論由

Bandura (1986)

所提出,主要提及「環境」、「個人」以及「行為」

三元素之間的交互影響關係,之後被廣泛應用在個人行為相關研究中。而社會認知理

論裡的二個重要元素-自我效能及成果預期,多應用於資訊相關研究以探討其對資訊

系統使用行為及其對工作績效之影響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a, 1995b; Compeau et

al., 1999)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是個人對自己執行某項任務的能力認知或評價

(Bandura, 1986)

,在教育、醫學、管理以及資訊等各領域亦被廣泛地採用以解釋使用

者之動機或行為模式。

在資訊相關研究中,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b)

延伸自我效能構面,提出電腦

自我效能

(Computer Self-Efficacy)

。其指個人對於使用電腦以完成任務之自我能力認

知;相關研究結果指出,電腦自我效能對於工作結果預期及投入工作意願具有正向影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b; Compeau et al., 1999)

。而其對組織的支援、教育訓練、

系統建置的成功亦呈現顯著正向相關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a; Compeau et al.,

1999; Venkatesh et al., 2003)

另一方面,成果是行動後的產物,而成果預期是執行某行為之後續情況的評斷

(Bandura, 1986)

,其代表個人預期一旦完成某行為,可能得到某些結果的信念或認知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b)

。成果預期與個人動機有關,除了代表個人對結果的期

待之外,尚有激勵行為之意涵

(Pajares and Miller, 1994)

,是為達目標而將內心認知轉

換為實際行動的重要因素

(Schunk, 1989)

,因此,當人們相信其行動將產生一個心裡

期待的結果(如:達成績效或升遷)時,成果預期便可以長期驅使個人從事某行為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b; Compeau et al., 1999; Venkatesh et al., 2003)

三、助益條件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Triandis (1980)

提出,個人所處的環境中若存在著阻礙行為的客觀條件,則該行

為便不會發生,於是提出助益條件之概念,並定義為:「在環境裡,多數人認為可

以促使某特定行動易於發生的外在客觀因素。」

Dishaw and Strong (1998)

亦指出,

在使用者對於資訊系統的使用意圖及實際使用行為上存有一明顯落差。推論可能原

因在於儘管使用者對資訊系統抱持正向的信念及使用意圖,然而卻可能在使用上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