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6
卷第
2
期
281
果預期。成果預期係是個人執行某項行為後,心裡預期可能產生的後續結果,此預期
可能源自組織內其他同仁的表現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b)
或自己以前的經驗
(Marakas et al., 1998)
。當個人預期結果是正面的,便會提昇個人從事行動之意願;反
之,個人預期結果是負面的,便會減弱其從事該行為之動機
(Venkatesh et al., 2003)
。
在本研究情境中所使用之資訊系統均為辦理司法審判業務所需。當使用者具有較高之
系統自我效能時,其亦可能對於使用資訊系統可帶來之成效抱持較為正面之預期。綜
合前述,本研究提出假設
H5
及假設
H6
如下所示:
假設 H5:司法人員使用資訊系統之自我效能與其工作績效間存有正向關係。
假設 H6:司法人員使用資訊系統之自我效能與成果預期間存有正向關係。
社會認知理論主張任務績效乃個人自我效能與成果預期共同作用下之成果
(Bandura, 1986)
。正面的成果預期,將可能提昇任務的績效表現。
Venkatesh et al. (2003)
指出當使用者抱持之成果預期,與使用者之個人成果
(Personal Outcomes)
與任務績效
成果
(Performance Outcomes)
間存有正向的關係。此外,成果預期亦可為行為動機之
驅動因子,亦即,當個人預期行為能帶來正面的成果之時,其將可能更有意願從事該
行為,而在較高的行為動機驅動下,亦可能提昇其任務績效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b)
。在本研究情境中,當人們對於使用司法審判資訊系統之成果抱持正面之預期
時,將可能提昇其運用司法審判資訊執行各項業務之意願與使用率,從而能提昇其工
作績效。由上述,本研究提出假設
H7
如下:
假設 H7:司法人員對其工作成果預期與其工作績效間存有正向關係。
除前述各因子之外,
Dishaw and Strong (1998)
發現,在資訊系統應用情境中,使
用者之行為動機與其實際使用行為存有一明顯落差。其可能為環境中存在其他阻礙因
子,例如:硬體資源不足、缺乏技術支援等。因此,管理者除考量資訊系統功能與任
務特性間之適配程度外,亦需考量環境中所可能存在的影響因子,是否可能對使用行
為造成阻礙。由此,本研究納入助益條件於研究架構中進行探討。
助益條件係指促成使用者完成任務之環境條件或外部資源。其可分為資源助益及
技術助益兩大面向。前者如提供充分的電腦設備或網路環境等基礎建設,而後者則如
提供操作教育訓練或協助排除操作上之問題與困難等
(Venkatesh et al., 2003)
。當使用
者認知其所處環境能給予其充份資源及適時適當之支援,其將可能對於使用資訊系統
完成任務之成果抱持較為正面之評價。在本研究中,當使用者認知司法院之資訊單位
能提供充份的電腦資源及能協助其克服資訊系統之使用問題時,其對於使用司法資訊
系統亦可能抱持較正面之成果預期。由上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8
:
假設 H8:資訊助益條件與司法人員之工作成果預期間存有正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