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6
卷第
2
期
275
配適度為基礎,並加入社會認知理論的自我效能和成果預期以及助益條件、組織凝聚
力等構面,探討在司法業務的資訊環境中影響司法人員工作績效之因素,並透過問卷
調查結果分析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及影響力,最後提出討論及建議。司法業務電腦化
為政府
e
化的重要一環,其成功推動將有助於保全民眾的權益,進而協助強化民眾對
司法判決的信賴。惟司法單位為獨特之公務體系,其工作本質涉及敏感隱私資料,研
究樣本與資料的取得,相對困難許多,截至目前少有學術研究以此為研究主題。因此
更有必要進一步探究此一議題。由前述,本研究提出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司法業務電腦化後,司法人員所認知之「任務科技配適度」與其工作績效
間之關係。
2.
探討司法人員使用司法業務資訊系統時,其個人差異(如:自我效能、個人適
應力等)與環境條件(如:組織凝聚力、科技助益條件等)因素與司法人員工
作績效間之關係。
3.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司法院未來資訊策略擬訂之建議。
貳、文獻探討
一、任務科技配適度模式
(Task-Technology Fit; TTF)
在過去探討資訊系統成功之相關文獻中,其衡量方式主要可分為幾個觀點。第一,
使用者是否採用,此一類型之主要應用理論代表為
Davis (1989)
所提出之科技接受模
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
TAM
自提出以來,便被廣用於各類創新科技
之研究,亦累積相當可觀之研究基礎。然而,「採用」的概念,對於解釋企業環境中
一些強制使用的資訊系統仍有其限制。此外,
TAM
亦缺乏對於使用後之行為,如持續
使用或工作表現影響之探討。另一個常用於衡量資訊系統成功之模式為
DeLone and
McLean (1992)
所提出之資訊系統成功模式,其透過資訊系統之資訊品質、系統品質
等面向探討使用者之滿意度與使用行為。此模型在近年來亦被應用於探討許多資訊系
統應用情境,如:電子商務
(Wang, 2008)
、知識管理系統
(Wu and Wang, 2006)
、線上
學習環境
(Lin, 2007)
等,惟此類型之研究仍以探討個別使用者對資訊系統之滿意度或
採用意願為主,對於組織所造成之影響,仍較少著墨。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鑑於當時衡量資訊系統成功的方法皆由使用者主觀
評量,而相關理論各有其侷限之處,提出了任務科技配適度模式
(TTF)
。其認為資訊
系統之成功與否,應視資訊系統之功能可否契合使用者之任務需求。若資訊系統提供
有效支援,將可增進使用率,並提昇使用者之工作績效。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另提出任務特性、科技特性以及個人特性等層面,作為影響任務科技配適度的前置因
子。其中,任務特性是指倚賴資訊科技完成任務的工作特性,在原始的
TTF
模式中,
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提出了任務模糊性
(Equivocality)
及任務相互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