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核品質屬性、財務報表可比性與投資效率
136
1991; Shelton, 1999
)。
Messier (1983)
發現老手之間較有共識
(Consensus)
,而且在
線索
(Cue)
使用上會給予不同的權重。
Libby and Frederick (1990)
則發現查核人員進
行分析性覆核時,老手擁有較完整財務報表發生誤述之知識,而且針對誤述所提出
的解釋也較為合理,換言之,有經驗的審計人員通常較能瞭解誤述之發生原因與後
續影響。
Choo and Trotman (1991)
指出有經驗的審計人員較能回溯起非典型的項目,
顯示有經驗的審計人員與生手間,其知識結構與判斷上存在顯著差異。另外,
Tubbs (1992)
之研究顯示老手較有能力回溯較多的財務報表錯誤且準確率較高。
Davis (1996)
發現老手蒐集到的證據較具攸關性。
Shelton (1999)
則發現老手在出具
繼續經營疑慮查核意見時,比較不會受到非攸關資訊的影響。
在實務上,會計原則變更必須洽請簽證會計師就合理性逐項分析並出具複核意
見,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及會計師個人係影響可比性之重要決定因素。過去文獻亦指
出長任期並不會損害審計品質,又可對客戶有較深入的了解。另外,會計師查核經
驗愈多,有助於增強判斷績效,進而提升查核品質與盈餘品質,故本文提出了以下
假說:
H1a: 其他情況不變下,會計師事務所任期與可比性呈正相關。
H1b: 其他情況不變下,會計師個人簽證年資與可比性呈正相關。
三、盈餘品質與投資效率
投資活動是企業財務活動之核心,只有高效率的投資決策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
的現金流量,進而增加企業價值。然而投資人與公司間資訊不對稱所衍生的逆選擇
與道德危險,其中道德危險可能導致投資不足
(Underinvestment)
或過度投資
(Overinvestment)
的情形(例如:
Jensen, 1986
),而逆選擇可能造成投資不足的問
題
(Myers and Majluf, 1984)
。
以道德危險為例,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指出因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而產
生的權益代理問題,導致管理者在不必承擔剩於求償權及風險分離的責任下,基於
自利的動機追求個人效用極大化和違背股東利益極大化,進而造成小股東權益有所
損失,如利用個人職位進行特權消費或採行次佳的投資決策使公司的價值降低。
Jensen (1986)
認為成熟型公司因投資機會較少,且擁有較多的自由現金流量,股東
與管理階層的代理問題可能導致管理階層涉入非極大化公司價值之活動。因此,當
公司有正的自由現金流量,預期管理階層有較強的動機消費特權或過度追求公司成
長,因此造成過度投資的情形,即接受對公司價值而言並非是最優的投資機會,尤
其是淨現值
(NPV)
小於零的項目,從而降低資金配置效率的一種低效率投資決策行
為。
Myers (1977)
指出當公司財務困難時,大部分投資計畫之報酬將歸屬於債權人,
在管理階層以股東財富極大化為目標的情況下,則會放棄某些淨現值為正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