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8
卷第
2
期
否適用於其他盈餘品質特性,仍未有實證證據。相較於應計數品質,可比性具有降
低資訊處理成本的優點,故可提供更直接的證據。
本文後續的研究架構共分為四部分,其組成關係如下:第貳部分文獻回顧,將
本文探討議題相關的文獻作一整理介紹並發展假說,包含可比性、查核屬性與盈餘
品質、及盈餘品質與投資效率。第參部分簡介研究的設計,說明本文的資料來源與
研究期間,並針對所用變數定義與實證模型加以介紹。第肆部分為實證結果分析,
將本文所探討的議題進行實證分析,並將其實證結果彙整列出。第伍部分為結論,
為本文的實證結果做一總結,並簡述本文的貢獻與未來研究方向。
貳、文獻回顧與假說發展
一、可比性之定義與相關文獻
可比性係《財務報導之觀念架構》中強化品質特性之一,其定義:「可比性為
能協助使用者辨認且了解項目間之相似性及其間差異之品質特性。與其他品質特性
不同的是,可比性並非與單一項目有關。比較至少需要兩個項目。」換言之,要使
資訊為可比,相似事物必須看起來相像,而不同事物必須看起來不同。財務資訊之
可比性無法藉由使不同之事物看起來相像而強化,更遑論藉由使相似事物看起來不
同而強化。
在可比性的衡量上,最直接的方式即觀察兩兩經濟個體是否採行相同的會計方
法,當會計方法相同時,可視為可比性較高,而這種評估方式稱做「投入基礎可比
性
(Input-based Comparability)
」。早期多數文獻採用此評估方式發展出一些指標,
並用以探討跨國間財務會計準則調和的成效(例如:
Van der Tas, 1988, 1992; Tay and
Parker, 1990; Archer, Delvaille, and McLeay, 1995; Krisement, 1997
)。
Van der Tas
(1988)
為瞭解各國之間會計準則調和
(Harmonization)
的情形,發展出
H
指標、
C
指
標與
I
指標,這些指標背後的精神係基於在同一環境裡愈多企業採用相同會計準則
或給予額外調節的資訊時,則可增加衡量方面之調和程度
(Measurement
Harmonization)
。
部分文獻基於「投入基礎可比性
(Input-based Comparability)
」的精神發展出其
他替代衡量方式(例如:
Bradshaw and Miller, 2008; Bradshaw, Miller, and Serafeim,
2009; Li, S., 2010; DeFond et al., 2011
)。
Bradshaw and Miller (2008)
以非美國公司自
願採行
US GAPP
與美國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採行相同的會計準則後是否能提升
可比性,該文進行主要分析前,先以採行準則數量除以總準則數量做為衡量指標,
判斷宣稱自願採行的公司是否真的採行
US GAPP
。
Bradshaw et al. (2009)
探討會計
方法的異質性對於財務分析師財務預測的影響,其中當公司所採用的會計方法與同
一產業中多數公司相同的話,則認為異質性較低。
DeFond et al. (2011)
探討認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