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57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57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4

57

(一)制約:維修劣勢

控創在大陸的經營策略是鎖定高階客戶,以技術團隊提供解決方案,包括銷售、

專案經理、應用工程師、研發工程師。控創的團隊除了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外,還配置

BIOS (Basic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韌體程式設計師參與系統建置,確保嚴謹的規格

制定、原型設計到功能測試。控創的核心客戶多為外商,擁有充沛的預算,關心品質,

可以容忍較長的維修期間。一位任職控創經理指出:

「我們這行靠的是技術,得要有成套的解決方案,所以進入門檻很高。只要

突破一家客戶,透過口耳相傳,那整個頂級客群就都是你的了!像研華這種

以產品為主的廠商,沒有軍規產品,又沒有能力提出解決方案,是很難打入

這個客群的。研華也許三到五年可以趕上控創的產品;但是要能提供解決方

案?我保守的說,最少需要五十年吧。坦白說,研華並不是我們的對手。」

控創精良的技術帶來議價優勢。控創的產品較一般同業高出二到三倍,少有議價

空間。在維修品質上,控創不輕易讓步。任何維修問題必須經過嚴謹的診斷,關鍵零

組件更換也必須送回德國檢測,以確保系統穩定性,維修期間約需

6

24

個月。不過,

國營企業卻深感困擾,因為他們無法購買備用設備。一旦送到德國維修,便會影響正

常作業。昂貴的維修服務也墊高客戶營運成本。

(二)機會察覺:切入作業中斷危機

研華短期內並不容易切入第一級戰場:外商客戶。於是,研華透過經銷商嘗試進

入控創的第二級客戶:國營企業。研華發現,控創全力投注在一級客戶,難以分身照

顧二級客戶。此外,細膩的維修使時間拉長,讓國企客戶作業常常中斷;高昂的原廠

維修費用更成為客戶沉重的負擔。考量效率與成本時,控創的維修就成了鋒芒畢露的

缺點。

研華透過經銷商,開始向客戶宣傳「作業中斷」的危機感。研華針對國營企業的

不便,包括維修的不便、採購的不便與規格制定的不便,提出由經銷商來派遣「駐地

工程師」以提供技術顧問服務。此外,經銷商更提醒國企要防範德方的技術壟斷。當

然,駐地工程師是由研華派遣過去,經銷商只需穿針引線,不用負擔服務成本。

研華透過經銷商開始提供駐地服務給指標性客戶,並先鎖定上海華東所,是大陸

軍方以電訊技術為主的研究所。為取得客戶的信任,研華先由維修底板開始。電腦模

板其實是半成品,必須配合底板設計才能導入。一位駐地工程師解釋:

「為了因應客戶需求,我們必須具備研發、

BIOS

(韌體)、軟體三項設計能

力。控創雖然品質比較好,對

COM

的技術水平也比較高,但是服務不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