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強論:隨創式的資源建構過程
62
變成自己的盟友。
由此觀之,弱者可以從強者身上找尋「強者必弱」的契機,進而找到自己「由弱
變強」的時機。強勢者有鋒芒,但必然因為鋒芒畢露而「必漏」,顯現出自己的缺點。
本研究所提之「逆強」不是叛逆,而是顛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迷思;當找到
逆強時機,弱者便可以伺機而動,啟動「由弱轉強」的行動,而讓強者「由強轉弱」,
翻轉優劣局勢。
第二,逆敵而取:轉換資源的來源,以化敵為「有」的策略由敵方夥伴取得資源。
過去,資源理論宣導企業必須取得稀有、難以替代的資源,才能掌握優勢
(Wernerfelt,
1995)
。現實上,許多企業的資源是匱乏的,僅能拼湊組合、將就著用,以求生存
(Baker
and Nelson, 2005)
。
難處是,當本身缺乏資源,要向外求援時又遭遇對手抵制,弱勢者應該如何自處?
此時,無中難以生有。本研究點出,逆轉的機緣就在看清:強勢敵手的夥伴不必定成
為弱勢者的敵人。逆強的原則之二是,找出強勢者「因強必弱」的夥伴關係,轉化敵
我的關係便可取得資源。敵我關係往往是相對的,關鍵就在能否看清:今天的敵人可
能是明天的朋友;而且敵人的朋友不一定不能成為我的朋友。以此原則,弱勢者可以
密謀強者身邊資源。轉化敵我關係的關鍵是先改變「敵夥」關係,進而擁有敵方夥伴
的資源。
例如,研華察覺到經銷商日益被控創邊緣化的危機。但對研華而言,這些熟門熟
路的在地經銷商,卻是進入大陸市場的開路先鋒。研華由此缺口下手展開資源交換,
為經銷商建構雙重身份,一方面維持經銷商與控創的合作關係,另一方面又以合資公
司名義,讓經銷商透過研華取得合格供應商資格,可以參與大企業的競標,找到新的
商機。
相對於強勢者,弱勢者沒有足夠資源
(Resource)
,但卻可以透過「草船借箭」式
的資源再覓
(Re-sourcing)
過程,化敵人資源為我方可用資源,改變資源劣勢,是本研
究提出逆強理論的第二要素。
第三,逆勢而行:由強勢引發的危機,可以用來改變遊戲規則,轉換情勢。過去
文獻提出,弱勢者面對強勢者可以臣服、對抗、權謀、默從,或柔韌設計等回應做法
(Bouquet and Birkinshaw, 2008; Hargadon and Douglas, 2001; Oliver, 1991)
。但這些回應
並未改變強弱勢關係,弱勢者能回應一時,卻不一定能長治久安。這些文獻尚未考量
的是,權勢可以是相對的
(Power is Relative)
,若能找到改變遊戲規則
(Change the Rule
of the Game)
的方法,強勢者便可能翻轉成為弱勢者;弱勢者甚至能取得主導權,逆
轉局勢。
本研究指出,關鍵是在善用「危機」,重新訂定有利於己的遊戲規則。以本案為
例,控創原是軍規制定者,研華只是技術追隨者,只能製作工規產品,尚不具生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