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26 / 330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26 / 330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台灣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實證與運用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

226

李志偉、張銘仁、黃憲彰與羅烈明

(2009)

認為

ESOP

是無法用套利模式來評價,

故運用

Sircar and Xiong (2007)

不完全市場的觀念,在

Grenadier (1999)

的架構下,採

Dixit and Pindyck (1994)

動態規劃的方法,考慮風險偏好,將閉鎖期等特性限制整

合在同一架構下,實證結果發現風險趨避程度增加至某一程度時,持有人的風險態度

對選擇權價值影響會減少。

魏慧珊

(2011)

則發現公司治理的強弱,會影響股利支付與高階主管股票選擇權的

關係。股利支付與公司治理成顯著負相關,而股利支付與高階主管股票選擇權呈負相

關。顯示增加高階主管之股票所有權可使代理人與委託人目標一致,降低代理人做出

損害委託人財富之行為。但

Teng and Liu (2011)

運用員工認股權證,衡量台灣電子公

司經理人過度自信程度對公司融資順位的影響,結果發現:在需要外部資金的情況下,

過度自信經理人會比非過度自信經理人傾向發行更多的債券。

楊東曉與蘇秋竹

(2012)

從公司與經理人角度,對傳統股票選擇權、市場連動選擇

權及資金成本連動選擇權,比較公司經理人薪酬優劣,運用

Black and Scholes

模型,

探討誘因效果及選擇權的報酬效率性做研究。實證結果發現經理人誘因效果,除了可

以透過影響資本結構,進而間接降低違約風險外,對違約風險也存在直接顯著的負向

影響。

三、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業務經營相關議題

我國期貨商現以調整後淨資本額

(Adjusted Net Capital; ANC)

比率作為風險管理之

指標,但銀行業及證券業均已採用

BIS

自有資本適足率為指標,因而有期貨商應否使

BIS

制度之倡議。吳琮璠、張志宏與王全三

(2012)

分析

2008-2009

期貨商

ANC

BIS

比率,並以問卷調查期貨商對二制度之意見,研究結果發現

ANC

比率與

BIS

率正相關,在金融風暴期間具替代性,且期貨商普遍認為

BIS

計算複雜,而

ANC

單易行並已適當反映期貨商之經營風險。在期貨商無金融他業多元化業務風險之前題

下,導入

BIS

將增加期貨商之成本而無顯著實益。

洪瑞成、張志宏、黃健銘與邱建良

(2013)

則發現風險計提對於期貨商獲利程度存

有相關性,該研究分析台灣

12

家期貨商

2005-2008

財務資料的經營風險對財務績效之

結構性。發現

ANC

比例及財務績效之間存在一個重要門檻,當

ANC

高於門檻時,

ANC

與財務績效無顯著關係,反之則有明顯負向關係。而除了風險計提方式會影響期

貨商績效以外,李正文與黃良錦

(2006)

認為財務報表資訊所提供僅為個別之單一指

標,難以一窺其經營成果之全貌,所以研究報導希望能夠整合多元指標之研究方法做

為績效評量的工具,該研究針對

2000-2002

年間

12

家專營期貨經紀商用包絡分析法進

行實證研究。結果模式評選之重要性排行依序為

(1)

營業費用及支出

(2)

營業據點

(3)

客戶保證金。張美玲、陳麗雪與王國樑

(2010)

則以台灣

22

家專營期貨商

200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