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實證與運用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
232
究仍有許多空間提供了潛在學術貢獻的研究主題。例如:研究期貨、選擇權、與現貨
市場,個人、法人、外資不同交易者的交易行為訊息,隨著市場交易資料的完整,與
數據資料的完整,完整的資料庫將提供更進一步的研究題材。再則,利用適當的定價
模型,探討衍生證券價格隱含資訊也可提供相當豐富的研究資訊,例如:除了選擇權
隱含波動率、隱含股價分配、與風險趨避係數等資訊,隱含信用風險、系統風險、甚
至其它攸關的資訊,都是進一步研究的題材。
(四)市場交易制度的改變與事件的影響
隨著市場微結構研究主題的流行,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交易制度的改變與事件的
影響也成為研究的重要議題,例如股市交易漲跌幅的限制放寬對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
的影響,或是稅制的改革對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交易的影響,這些都將提供很好的實
證研究題材,對國內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的發展將有相當的貢獻。
(五)複雜模型下所進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實證研究
由於部分無法交易之標的資產(如:氣溫、地震、颶風等)的最適模型尚未有定論,
因此結合理論與實證的研究來探索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實證仍有發展的空間。以氣
候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實證研究而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氣候暖化及變遷的影響,
一個好的氣候模型必須能將上述因素納入考量。若以國內迫切需求的角度而言,根據
劍橋大學風險研究中心
(Centre for Risk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的研究,台北
市名列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其中最大的三項風險因子依序為風災、地震和市場崩盤
(Market Crash)
。
2016
年初,南台灣發生災情甚大的地震,其所衍生的土壤液化問題更
嚴重影響國內的不動產市場,因此風災和地震相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實證研究尤其
值得國內學者重視。
二、衍生性金融商品運用研究方面
隨著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理論發展日臻成熟,其相關的運用研究勢必日益廣泛,展
望未來,有不少題目具有潛在學術貢獻的研究方向,本文列舉可能的方向如下列所示:
(一)在風險管理的運用研究領域
過去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運用研究在信用風險管理領域獲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目
前國外新發展的研究慢慢將視野放在流動性風險上面,
Chen, Filonuk, Patro, and Yan
(2013)
將選擇權理論結合均衡模型所推導出的流動性風險衡量方法應用在
2008
年雷
曼兄弟倒閉事件預測上面,獲得不錯的成果。由於流動性風險在金融風暴之後受到相
當的重視,因此運用類似的理論探討流動性風險的議題應該是相當具有發展的潛力。
(二)員工股票選擇權或引進風險偏好假設的選擇權運用研究
有關員工股票選擇權或其他選擇權的研究,在金融風暴之後,傳統與效用無關的
Black and Scholes
模型逐漸受到質疑,因此
Carpenter, Stanton, and Wallace (2010)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