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2
期
229
錯失投資機會。
企業資源規劃系統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乃一昂貴、費時,且牽涉許
多不確定因素之投資,以往以淨現值法
(Net Present Value)
為基礎之評估方式,無法將
ERP
此一可遞延之特性納入考慮,致使組織評估
ERP
投資時無法反應出真正的價值。
Wu, Ong, and Hsu (2006)
將導入
ERP
視為可遞延投資前階段
(Deferrable Pre-investment
Phase)
的投資計畫,然後運用擇時選擇權
(Timing Option)
的評價方法,來評估
ERP
投
資的真正價值。數值分析結果顯示,將選擇權價值納入考量後,
ERP
投資計畫的價值
與以往使用之淨現值法所得到之評估結果存在很大差異,而此差異來自於
ERP
投資所
具有且向來被忽略之管理彈性。
陳明琪、張有中與林逾先
(2009)
利用實質選擇權方法,假設新產品機率密度函數
為
Weibull
分配,並依據產品生命週期的特性及
Schwartz and Moon (2000)
的模型,建
構不同風險型態決策者依據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在技術創新與不確定環境下之最適投資
決策模型,並進行數值分析模擬與敏感度分析,研究針對風險中立、風險趨避與風險
愛好三種不同風險型態之決策者,依據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在技術創新與不確定環境下
進行分析。以探討在未來新技術對當前新技術衝擊下,企業依據產品生命週期理論應
如何規避投資專案之風險,提高不確定環境下管理者的應變能力與實質選擇權價值。
鄭宗松、溫福星、張景峰與陳富德
(2013)
採用實質選擇權理論修正淨現值法之缺
失,將投資決策的管理彈性(投資區域集中度、研發費率集中度、公司未來績效與成
長)納入模型之中。並利用階層線性迴歸模式將變數區分為產業因素與個別企業因
素。結論為若要創造企業實質選擇權價值,產業風險愈低公司應該要更積極的尋找讓
公司成長的機會,所以應該要提早進入新市場投資。此外,鄭宗松、梁恕、姜一銘與
陳澤嘉
(2014)
研究若將產品生命週期與市場力量整合至實值選擇權的投資決策模型
中。結果顯示:當考慮產品生命週期與市場力量時,投資專案的最佳投資等候時間比
McDonald and Siegel (1986)
的未考慮股利率的美式選擇權之等候時間更為縮短。如果
採用模擬的數值法來分析影響最佳投資策略的相關因素。結果顯示:在
(1)
產品生命
週期較長時,
(2)
不確定性較大時,
(3)
折現率較小時,
(4)
市場力量較大時,
(5)
成本
與收入越為負相關時情況下,專案的投資門檻比值將提高,也導致最佳進入時間點必
須延後。
(三)產業政策評估
提昇廠商之投資意願為政府諸多政策目標中相當重要之一環,我國向來偏重租稅
獎勵措施之運用。石百達與李娓瑋
(2005)
研究中發現在給定投資臨界值下,定額補
貼、降低邊際利潤稅率及免稅某段時期再回復課稅三種政策中以定額補貼最有控制成
本之效果。此外,亦發現在市場波動度愈大時,不同型式政策對投資臨界值影響之差
異程度愈大。因此,波動度愈大,愈顯定額補貼控制政策成本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