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務創新與設計之健康照護服務設計規劃模式:以遠距照護為例
230
二、服務設計規劃模式
(Service Design Planning Model)
Goldstein et al. (2002)
認為「服務概念」是服務設計決策中各規劃階層的主要驅動
力,而以往研究常忽略從服務概念到服務設計之間的連結,故該研究由服務概念出發,
涵蓋服務營運與服務行銷,起自服務策略終至成果衡量之回饋機制,提出「服務設計
規劃模式」。在該模式中,與服務概念相關的規劃階層可分為三:策略階層
(Strategic
Level of Planning)
、營運階層
(Operational Level during Service Design Planning)
、與服
務接觸階層
(service encounter level)
。首先,組織須在策略階層對其服務概念有深入瞭
解跟定義;接著在營運階層,服務概念有助於服務設計,特別是將服務策略整合成服
務傳遞系統,並決定適當的績效衡量,以作評估服務設計之用;最後,在服務接觸階
層,服務補救也是服務概念在設計與強化服務接觸互動的應用。
Goldstein et al. (2002)
認為,對提供服務的組織而言,最主要的挑戰來自如何確保
傳遞正確的服務給目標顧客。不論提供服務的組織如何定義自家服務與消費者如何主
觀感知該服務,都應建立一套無縫
(seamless)
的服務傳遞機制,使消費者能正確無誤、
忠於設計地接受與感受。因為即便是對於沒接觸過的服務,消費者可能已存有先入為
主的想法
(Johnston and Clark, 2001)
。
先前服務設計的研究,除理論模式的討論外,個案分析亦是近年來被受青睞的研
究方法
(e.g., Gorman, 1998; Karwan and Markland, 2006; Stuart and Tax, 2004)
。因個案
分析可深入瞭解在特定產業背景下,服務設計的實作與挑戰,也能發展系統性的架構,
助學界與實務界組織與評估服務設計,這亦是本研究採用的原因。
三、健康照護服務設計規劃模式
本研究以上述之服務設計規劃模式為基礎,結合過去學界與業界對健康照護服務
的觀察、研究、及認知,提出「健康照護服務設計規劃模式」,如圖
1
所示。以下針
對此規劃模式中各要素逐一說明分析。
(一)健康照護服務的服務策略
Porter (1998)
認為健康照護服務落入零和競爭的主因是健康照護服務系統中一連
串不適宜的策略選擇,政府有時甚至扮演鼓勵、強化的角色。這不只突顯服務策略的
重要性,也促使我們進一步省視服務策略的內容。
Goldstein et al. (2002)
提出的模式
中,服務策略的重要決策主要有二:
(1)
相對競爭對手的市場定位:領導者
(Leader)
、
中庸者
(Middle-of-the-road)
、落後者
(Laggard)
。
(2)
與顧客間的關係:長期伙伴關係
(Long-term Partnerships)
、具時效性的契約協定
(Time-bound Contractual Agreement)
、
單次接觸的交易基礎
(Encounter-by-encounter Transactional Basis)
。然若直接套用此規
劃模式顧健康照護服務,無法反應健康照護服務的特性,故須針對健康照護服務的服
務策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