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58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58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產學合作之價值創造與交換:「教學-研究-服務」整合個案之歷程與反思

158

可行動性,可以被應用於學術、商業實務與政策制訂的整合

(Argyris, 2005; Van de Ven

and Johnson, 2006)

。此一可行動性知識係來自聯結理論與實務、知識與行動,藉由行

動與結果導向來突顯跨領域知識的聯結威力與重要性

(Pettigrew, 2001)

。學術工作者藉

由產學合作所進行的跨領域研究,所產生的知識創造正是此種可行動性知識。

近年來,因為全球金融風暴與一連串的佔領華爾街事件,商學院管理學者開始反

思管理學者如何能更貼近社會價值的需要,而非只是追求廠商的利潤極大化

(Porter

and Kramer, 2011)

。儘管已有許多縮短學術與實務間隔閡的建議

(e.g., Antonacopoulou,

2010b; Antonacopoulou, Dehlin, and Zundel, 2011)

,但是對於如何具體執行與落實於學

術研究歷程之中,仍尚少有討論。以下,本文結合

Hambrick and Fredrickson (2005)

提出的策略分析鑽石模型與

Van de Ven (2007)

所提出的入世學術觀點

(Engaged

Scholarship)

,來探討管理學者如何建構一個具有產學合作價值的分析模型。

二、如何構思產學合作的「價值創造」:策略分析鑽石模型

學術工作者思考如何藉由產學合作來進行價值創造,或許可以從價值取向來構思

研究策略的規劃,為自己擬定適合的產學合作策略。策略的本質係建立在價值的基礎

(Pitelis and Teece, 2009)

,包含組織如何進行價值的創造、分配、獲取或強化等,學

理上稱此一策略研究取向為價值基礎策略

(Value-based Strategy; VBS) (Priem, 2007)

將此一

VBS

觀點放在學術工作者制定產學合作策略情境下,可以解釋為「學術工作

者與產業進行合作時,如何藉由本身所擁有的獨特資源,創造出比其他人更高的價值,

並在所創造的價值中,獲取到專屬本身應得的價值。」瞭解策略如何規劃與制定,有

助於學術工作者進行產學合作的價值創造。例如:

Hambrick and Fredrickson (2005)

提出企業在訂定策略時,企業家或經理人至少必需要思考以下五大要素(簡稱:策略

分析鑽石模式),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策略全貌。它們包含:

(1)

活動範疇

(Arenas)

:我

們在什麼樣的領域內活動?

(2)

手段

(Vehicles)

:如何達到目標或進入這個領域?

(3)

差異化

(Differentiation)

:我們如何在市場中取勝?

(4)

發展階段

(Staging)

:我們採取

怎樣的速度和行動順序?

(5)

經濟邏輯

(Economic Logic)

:我們如何獲得回報?這樣的

分析思維,亦可應用於學術工作者規劃自已的產學合作策略。

具體而言,從組織的角度,策略最基本要回答的問題應該是:在眾多市場與產品

之中,組織要經營那一個市場(領域)、生產何種產品,以及從事何種價值的創造

?

若放在學術生涯的策略規劃情境中,策略的活動範疇要素是要回答學術工作者想要從

事的研究「領域」為何?在那裏從事自己的研究興趣?主要專注的理論面向與方法論

為何?希冀創造的學術價值為何等問題。這是回答策略有關

Where

的問題,也就是古

人所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也一種取捨

(Trade-off)

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