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56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56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產學合作之價值創造與交換:「教學-研究-服務」整合個案之歷程與反思

156

許多社會科學的知識供應者與知識使用者都對彼此不甚滿意。前者不滿於他

們所提出的知識不被傾聽,後者不滿於他們沒有聽到所需的知識

(Lindblom

and Cohen, 1979)

壹、緒論

近年來,全球各大學進入新一波的排名競爭。大學內的教師莫不紛紛投入於卓越

研究的發表浪潮中,爭取拔尖。對國內大學教師而言,因為大量時間投入於學術研究

與論文發表,以至於案牘勞形,要兼顧「教學」與「服務」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種大學教師重研究、輕教學與服務現象,在管理學術界也十分普遍。其次,管理知

識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學術理論與產業實務分離、難以對話的困境

(Van de Ven, 2007)

而此種「產學脫節」與「學用落差」現象,也讓近年來愈來愈多學者紛紛呼籲管理學

術界應投入於具應用性的管理知識探索,從事攸關組織經營實務相關研究之反思

(Van

de Ven and Johnson, 2006; Anderson, Herriot, and Hodgkinson, 2001; Rynes, Bartunek, and

Daft, 2001)

,以克服理論與實務間長期存在的關聯性

(Relevance)

與攸關性

(Rigour)

的二

擇一鴻溝

(Gulati, 2007)

以商管學院為例,管理領域的學理研究與產業所需的實務知識間的關聯性與攸關

性鴻溝,似乎很難藉由大學教師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有適當的解決

(Antonacopoulou,

2010a)

,理論與實務似乎難有交集

(Gulati, 2007; McKelvey, 2006)

。事實上,

Koschmann,

Kuhn, and Pfarrer (2012)

即指出,社會問題(例如:貧窮、犯罪、經濟發展或公共衛生)

很難藉由單一組織努力即可以解決,通常要解決此類複雜問題,必需要藉由多個組織

間合作才能迄及。故跨領域合作更顯重要

(Gray, 2000; Hardy, Lawrence, and Philips,

2006; Selsky and Parker, 2005)

美國過去

30

多年來的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明顯是受惠於大學與產業共同的科

學知識研發與技術移轉

(Hall, 2004)

,故在科學與應用工程等領域的學術與實務間隔閡

似乎較不嚴重。但是社會科學的產學合作成效尚不明顯,其間的差異部份可能來自產

業-學術互動的結構性問題

(Van de Ven, 2007)

。因為科學與應用工程的學術研究議題

有一部份來自產業或廠商面臨的實務問題,故學術與產業

/

研發機構的交流與互動(即

習稱的「產學合作」)較為頻繁。反之,管理領域的許多研究議題均會關聯到「組織」

與「人性」,故情境與文化等隱性元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再加上產業的異質性或

廠商專屬性而導致管理知識有較多的非標準化與隱性

know-how

,導致產業界對管理

學術知識的需要度不如工程領域

(McKelvey, 2006)

。但近年來,服務科學

(Service

Science)

的興起,為管理-工程-科學的三角關係,找到一個實踐產學合作研究的可

能性。服務科學是一個探討人類在所處社會系統中的價值創造

(Value Creation)

與價值

交換

(Value Exchange)

活動之學術領域;價值創造與價值交換活動所形成的服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