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34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34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建構服務創新的制度工作

134

務創新計畫的相關人員(

5

次)、三為產業學院協助服科中心開設相關課程的人員(

3

次)。最後,基於「理論性飽和」

(Theoretical Saturation)

的原則

(Strauss and Corbin,

1998)

,暫時地結束個人訪談,前後累積的訪談逐字稿字數約有

44

萬字。

三、資料分析

奠基在先前資料蒐集階段所建構的個案資料庫,研究者已埋首文本資料一段時

日,雖無法清晰指出研究的確切意涵,但通常有種說不上來的直覺。此時,我們突破

瓶頸的第一個作法,就是將文本資料中的關鍵事件與活動,編製成大事紀,然後書寫

一些描述性的句子,說明該事件或行動發生何事,並透過多次的改寫與自問自答,包

括:工研院想要解決的難題為何?有哪些是未言明但確實存在的?制度工作觀點協助

我們看到什麼?進而逐漸浮現一個故事線

(Storyline)

的主軸

(Isabella, 1990)

這些問題協助我們從描述到概念化,進入文本資料與理論面向間來回反覆

(Iterative)

的紮根編碼歷程

(Glaser and Strauss, 1967; Strauss and Corbin, 1998)

。針對編

碼程序,第一作者擔負起主要的編碼工作。首先,從個案資料庫中存有的文本進行初

始的開放編碼

(Open Coding)

,使用的是維持在低抽象程度的實徵基礎語言,此為「第

一階層類別」

(First Order Categories)

。接續進行類別間關係的搜尋與比較,對實務概

念賦予理論意涵,是一種主軸編碼

(Axial Coding)

的過程,使之成為「第二階層構念」

(Second Order Themes)

。最後,再根據制度工作理論的引導,將相似的構念歸納得出

「理論面向」

(Theoretical Dimensions)

,此時第二作者擔任嚴格的魔鬼代言人

(Devil’s

Advocate) (e.g., Sutton and Callahan, 1987)

,對整體的類別、構念與面向間的關連與結

構提出批判,並與第一作者進行多次的詰問與辯證。圖

1

是綜整結果,視覺化地呈現

分析個案故事的資料結構

(Data Structure) (Gioia, Corley, and Hamilton, 2013)

第一個理論面向是「定位工作」。定位係指組織本身具有自我覺知的能力,去建

構「做為一個組織,我們是誰」

(Who we are as an organization)

的認同與形象;但當面

臨環境挑戰時,組織開始察覺「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要成為什麼」之間的定位差距,

開始驅動改變的想望

(Gioia, Schultz, and Corley, 2000)

第二個理論面向是「專業工作」。專業係指組織本身必須在某個專業領域中,具

備某種專業能耐,並被認可為一個專業組織;此時,專業組織經常是透過執行各種專

案,來逐步培養自我專業的相關能耐。對此,

Suddaby, Gendron, and Lam (2009)

亦指

出專業工作係指被組織用來增加自己對於管理某個邏輯的影響力,並相當程度具有脈

絡敏感性。

第三個理論面向則是「論述工作」。組織論述可被定義為組織為了描述、呈現、

詮釋與理論化某件事情時,所使用的語言與象徵符號

(Grant, Keenoy, and Oswick,

1998)

。而這些語言與符號也將集合成為文本,在真實世界中產生意義與影響力,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