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33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33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1

133

Lawrence (2010)

針對英屬哥倫比亞森林產業,進行採收實務與決策權力的衝突研究,

辨識出界線工作

(Boundary Work)

與實務工作

(Practice Work)

是影響組織場域轉變的兩

種制度工作類型。

Slager, Gond, and Moon (2012)

則是認為在某個標準的存在需要法律

權利來維護時,行動者辨識出算計式構框

(Calculative Framing)

、積極參與

(Engaging)

規定價格

(Valorizing)

這三種制度工作,來支援設計、合法化與監控標準成形的程序。

因此,制度工作本身的脈絡與多元特性,使得行動者展現策略能力的可能作法很

多。對此,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工研院,而行動者泛指的是此組織的高階管理者,在

組織本質上則是許多專業與專家的集合體。當工研院以「助人興業」為自身職志,並

在政府的經費奧援下,得以經常在不同領域透過引進技術、研發技術,進而扶植產業

發展。

參、研究方法

一、單一個案研究

本文在研究設計上採取單一解釋型個案研究來建立理論

(e.g., Maguire and Hardy,

2009)

,目的是從制度工作的理論觀點,探討工研院如何藉由工作的執行,帶動服務創

新運動。在問題形式上,「如何」

(How)

的問題引導我們去瞭解工研院感知、組織與建

構服務創新運動的經驗、作法與歷程。對此,本研究透過詮釋型

(Interpretive)

的探究典

範進行理論建構,是一種立基於研究者主觀經驗的研究、表達與解釋

(Alford, 1998)

。本

文選取工研院做為單一研究對象,探討在

2000

年到

2013

年間,在台灣現有以製造代工

為主的產業環境中,工研院如何透過一連串的制度工作來推動服務創新運動。

二、資料來源

本研究乃是根據初級與次級資料,透過敘事與情節的鋪陳,重新建構一個組織

發展史。在次級資料的蒐集上,包括:工研院網頁以及相關網站、工研院本身的發

行刊物《工業技術與資訊》、市面上的出版專書、聯合知識庫中的新聞報導、天下

雜誌知識庫以及工研院歷年年報(

2000-2011

年)等。另外,從《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Government Research Bulletin; GRB)

中,搜尋並下載工研院歷年承接政府專案計畫的

計畫書。同時也蒐集到許多的實體人造物件

(Artifacts)

,包括:單位簡介、內部發行

刊物《工研人月刊》、宣傳冊等。

另外,在初級資料的蒐集上,個人訪談是重要來源。奠基於我們先前對工研院推

動創新前瞻機制的研究基礎(涂敏芬與洪世章,

2012

),已進行過

35

人次的訪談

2008-2010

年間)。而後,我們又將研究議題延伸至工研院推動服務創新的過程,

因此又多加累積了

10

次的個人訪談(

2012-2013

年間),受訪對象分為三大類:一為

工研院第五任院長,現職為服務科學學會理事長(

2

次)、二為服科中心參與推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