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代理情境、道德發展與計畫行為理論之解釋
116
與資訊優勢組」同,然而此組之主要操弄包括:
1.
在資產負債表日公司已進行資產減
損測試,同時已與會計師進行相關資產減損金額的討論與評估,會計師初步認為公司
應提列龐大的減損金額;
2.
身為公司會計主管的受試者,目前並未持有公司任何股票;
3.
獎金酬勞非依據公司淨利的多寡作為發放標準,而是以固定的方式支付。在此種決
策情境下,受試者並未存在高度自利誘因且未具有資訊優勢。實驗採受試者間設計,
以受試者表達其從事盈餘管理(即認列較少之減損金額以提高財報之淨利)之傾向為
應變數。
計畫行為模式量表之問項內容則依據
Gillett and Uddin (2002)
所發展的問項再加
以修訂而成,共計七大題,所有量表採七點尺度李克特量表或語意差異量表來衡量,
計分方式使用
+1
到
+7
的單極計分法。有關測量個人的道德發展階段,本研究使用
Gibbs, Basinger, and Fuller (1992)
發展之
Sociomoral Reflection Measure
—
Short Form
(SRM-SF)
量表,再依其修訂成
SRM-SF
量表中文版作為研究工具,共有十一題問項,
依據
Gibbs et al. (1992)
的參考手冊標準予以評量受測者的道德發展階段,所得分數
(SRMS)
介於
1
到
4
分,分數愈高代表個人道德發展階段愈高,反之則愈低
2
。
由於本研究議題涉及盈餘管理之道德判斷,為使研究結果更加周延,故增加控制
受試者社會期望偏誤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之設計。本研究同時詢問受試者「若此
情境發生在我的朋友身上,我認為我的朋友將會從事盈餘管理的可能性」與「我會從
事此行動的可能性」,對二者進行成對樣本
t
檢定;其結果顯示朋友將進行盈餘管理
之可能性(平均數
4.66
)高於自己從事盈餘管理之可能性(平均數
4.20
),此二平均
數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t
值
= -4.181
,
p value < 0.001
),顯示受試者在回答其行為意圖
問項時,可能存有社會期望偏誤情形。因此本研究於後續檢定假說時,將以自我行為
意圖問項和我認為同儕行為意圖問項二者之差(即受試者社會期望偏誤之強弱程度),
進行變異數之共變數,而以會計人員從事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作為應變數,進行
2
(代
理情境:同時存在或不存在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
* 2
(道德發展:高或低道德發展)
之二因子
ANCOVA
,並檢測代理情境與道德發展二者間是否具交互作用。
二、變數定義
本文各項變數之定義整理如表
1
。
2
本文所採用之道德發展程度衡量
(SRM-SF)
,除廣為國外文獻
(Brugman and Aleva, 2004; Stevenson,
Hall, and Innes, 2004)
使用外,國內有許多道德發展之研究也進行採用,例如:寇彧
(2002)
與許慧
卿
(2010)
等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