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代理情境、道德發展與計畫行為理論之解釋
120
肆、研究結果
一、
t
檢定與
ANCOVA
本文依
Gibbs et al. (1992)
參考手冊標準評量個人道德發展階段之評分,為避免個
人主觀的判斷造成評量計分上的差異,除了自行針對所有道德量表評出一組分數外,
亦請一位具使用相同量表經驗之研究者,再次針對所有的道德量表予以評分出第二組
分數,以確保「道德發展」變數的衡量具有可靠及正確性。經
Pearson
相關分析之結
果顯示其相關係數達
0.903
,表示兩人對於同一份道德量表之評量方式具一致性。最
後,以兩位評分者之分數計算出之平均數
(3.1575)
進行分組,分數高於
3.1575
分者代
表具有高道德發展者,反之,即視為低道德發展者。
由表
3
之
ANCOVA
檢定結果指出,在不同代理情境下,會計人員對於從事盈餘
管理之行為意圖
p
值達
0.05
顯著水準的差異(
p
值為
0.037
),顯示會計人員會因為處
於不同的代理情境下,而對窗飾盈餘的意圖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假說
2
成立;而道
德發展亦具顯著之主效果(
p
值為
0.001
),顯示會計人員之道德發展階段對於從事盈
餘管理之行為意圖呈顯著影響,故本研究假說
3
成立。此外,代理情境與道德發展二
因子間具顯著之交互作用(
p
值為
0.007
),圖
3
呈現其交互作用之情形,顯示代理情
境與道德發展二者間存在交互作用,故本研究進一步以
t
檢定來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
由表
4
結果得知,高道德發展者不論在何種代理情境下,對於從事盈餘管理之行
為意圖並無顯著差異(
p
值為
0.972
);反之,低道德發展者,對於從事盈餘管理之行
為意圖會因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的存在與否而有顯著的差異(
p
值為
0.015
):若處在
具有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的情境下,對於從事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顯著高於同時未存
在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的情境,此二自變數之交互作用如圖
3
所示,與假說
4
之預期
方向相符。
表
3
行為意圖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n = 158)
來源
型Ⅲ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校正後的模式
193.787
a
4
48.447
23.824
0.000
截距
2919.911
1
2919.911 1435.880
0.000
社會期望偏誤
157.787
1
157.787
77.592
0.000
代理情境
9.028
1
9.028
4.440
0.037
道德發展
21.633
1
21.633
10.638
0.001
代理情境
*
道德發展
15.130
1
15.130
7.440
0.007
誤差
311.131
153
2.034
總和
3287.000
158
校正後的總數
504.918
157
a.
R
2
= 0.384
(調整後的
R
2
= 0.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