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12 / 37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12 / 37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代理情境、道德發展與計畫行為理論之解釋

112

在知覺行為控制方面,當會計人員感覺從事盈餘管理之可控制性愈高時,會計人

員將有較高意圖從事盈餘管理,反之,當會計人員對於從事盈餘管理之可控制性愈低

時(例如若要進行盈餘管理必須要說服其他同事甚至主管),則會計人員從事盈餘管

理之意圖將會較小,以形成假說

1c

如下:

假說 1c:會計人員對盈餘管理之「知覺行為控制」認知,會顯著影響其從事盈餘管理

的行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計畫行為理論的各信念結構是屬於單一構面

(Unidimension)

的型態,而此種獨一的信念是無法幫助研究者清楚地瞭解信念的形成,因此也受到部

分學者的批評

(Shimp and Kavas, 1984)

。許多研究證實若將信念予以解構

(Decom-

position)

成多個構面

(Multidimensional)

的型態,協助研究者清楚地瞭解信念與行為意

圖之間的關係,及瞭解何種因素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較大

(Taylor and Todd, 1995b)

Moore and Benbasat (1991)

Taylor and Todd (1995a, 1995b)

將態度構面解構為知覺有

用性、知覺易用性與相容性;將主觀規範解構為主群體與次群體;以及將知覺行為控

制解構為自我效能、資源便利狀態與科技便利狀態。其他學者依照不同研究主題對

TPB

之主要三構面進行不同解構。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將態度構面解構為利他性、

自利性和負面效果;將主觀規範構面解構為主群體和次群體;以及將知覺行為控制構

面解構為自我能力與便利狀態,分別敘述如下:

1.

態度信念結構

由於行為信念係指個人採取某項行為時,所預期發生的結果或達到的目標。本研

究參考

Gillett and Uddin (2002)

、朱斌妤、葉旭榮與黃俊英

(2002)

、汪明生、陳正料與

林錦郎

(2005)

以及池文海、林憬、王智永與張明暐

(2011)

將會計人員對盈餘管理的態

度區分為利他性、自利性與負面效果:

(1)

利他性

(Altruism; ALT)

:利他行為係指在對自己無報酬的期待下,願意幫助他人

的行為,包括可以為公司帶來的利益,如:避免公司股價下跌或避免往來銀行對

公司財務狀況失去信心等。

(2)

自利性

(Self-Interest; SI)

:自利指為增進個人利益的行為動機,而利益可分為有形

的(如金錢報酬)與無形的(如他人讚賞),包括提高個人的升遷機會與肯定自

己的專業能力等。

(3)

負面效果

(Negative Effect; NE)

:從事某項行為除了可得到正面的結果,亦可能導

致負面的結果,而這種具風險性的負面結果對個人是否從事該行為的態度將可能

造成影響,例如:本期認列較低的資產減損,將可能對下期淨利造成不利的衝擊等。

2.

規範信念結構

Ajzen and Fishbein (1980)

認為人們通常會為個人行為尋求社會上的支持,因此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