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14 / 37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14 / 37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代理情境、道德發展與計畫行為理論之解釋

114

發現經理人員若具有自利的誘因及資訊優勢之機會,較傾向制定滿足自己利益卻可能

傷害組織整體利益的反功能決策。於不同國家之研究多得到相似之發現,顯示代理理

論解釋承諾續擴之決策行為,是不太具有國界差異的。例如:

Booth and Schulz (2004)

以澳大利亞之中階公司管理人員為研究樣本,結果發現不論有無代理問題,當道德環

境很強時,能有效減少管理人員繼續進行失敗專案之傾向,顯示建立道德環境為企業

之重要事項。

Chang and Yen (2007)

以平均工作年資有

12.17

年之台灣經理人為受試者,

發現道德發展程度與逆選擇會顯著影響其決策之制定;且此二變數具顯著交互作用:

當逆選擇之情況存在時,相較於較低道德發展之受測者,較高之道德發展受測者,較

不會傾向持續進行失敗之方案。黃振豊與張寶光

(2008)

以中國大陸為研究對象,發現

代理問題及道德環境均對經理人對可能失敗的專案之道德判斷產生顯著影響,且代理

問題與組織道德環境間存在交互作用。

股東(主理人)為使公司管理階層及員工(代理人)對公司有付出較高之努力,

常制定以公司盈餘為基礎之績效考核及紅利激勵制度,此時管理階層基於自利誘因進

行盈餘管理之意圖將更強。例如:當公司設有盈餘門檻指標時,管理者經常將小額損

失調整成小額盈餘

(Hayn, 1995)

,且除應計項目之操弄外,管理階層也會將會計數字

調整進位

(Caneghem, 2004)

。基於上述文獻之回顧,本研究認為在代理情境下,有無

存在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之機會,將會影響決策者的決策行為,故假說

2

如下:

假說 2:會計人員於同時存在代理情境之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之機會時,其進行盈餘管

理之行為意圖,高於同時未存在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之機會。

三、道德態度對行為影響之相關實證研究

除探討代理情境之影響外,

Rutledge and Karim (1999)

尚以承諾續擴為議題分析道

德變數之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發現決策者之道德發展水準高低,顯著影響其承諾續擴

之決策。高道德發展水準者,從事承諾續擴之反功能決策的意願,顯著低於道德發展

水準較低之經理人。

Rutledge and Karim (1999)

認為這樣的結果顯示經理人員的自利行

為將因道德因素而受到約束,而使代理理論無法類推到所有會計基礎的經濟決策上。

前述

Booth and Schulz (2004)

Chang and Yen (2007)

亦均同樣發現道德發展程度會影

響經理人之道德決策判斷。

Ponemon (1992)

以某國際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員做為研究對象,利用道德判

斷測驗量表

(Defining Issues Test; DIT)

探討道德推理水準與低報工時間的關係,研究發

現審計人員低報工時與其道德推理水準有顯著關係。

Cummings, Dyas, Maddux, and

Kochman (2001)

145

位學生為對象,調查受試者

DIT

量表及包含

41

項在校不當學習

行為量表

(Academic Misconduct Survey; AMS)

與道德態度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

的道德推理水準可能會影響道德行為,但證據力並不強。顏信輝與沈耀祖

(2004)

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