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15 / 37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15 / 37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6

卷第

2

115

台灣受試者之道德哲理與盈餘管理態度間具有關連性,顏信輝與楊淑玲

(2004)

及顏信

輝與簡穗

(2004)

另以不同道德發展之衡量方式進行研究,亦均發現我國會計人員之道

德發展程度與其行為間具有顯著關聯。根據上述文獻之實證發現,形成假說

3

如下:

假說 3:高道德發展程度之會計人員從事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較低道德發展程度者為低。

前述

Rutledge and Karim (1999)

Chang and Yen (2007)

均發現道德發展與代理情

境此二變數呈現顯著之交互作用,亦即代理情境對承諾續擴決策之影響只對低道德發

展程度者具有顯著差異,對高道德發展程度者,不論是否具有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之

機會,均較不會制定出傷害組織利益之反功能決策。黃振豊與張寶光

(2008)

以中國大

陸經理人為研究對象亦有相同發現。不過前述諸研究均係以承諾續擴之決策為議題,

此等變數對財報盈餘管理意圖之影響是否亦是相同,並未見有直接研究證據。基於前

述文獻,形成假說

4

如下:

假說 4:會計人員道德發展程度與代理情境對其盈餘管理行為意圖之影響具有交互作用:

代理情境對盈餘管理行為意圖之影響程度,低道德發展程度者將顯著高於高道

德發展程度者。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實驗法以資產減損之決策做為財報盈餘管理的案例背景

1

,使用兩個不

同的代理情境,分別為「同時存在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情境

1

)」與「同時未存在

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情境

2

)」。在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組下,決策情境與問題係

假設公司去年的營收明顯滑落,並遠低於公司財測及分析師的預期,主要操弄包括:

1.

在資產負債表日時,公司內部已先行進行資產減損測試,雖尚未與會計師進行相關討

論,但依據公司內部的初步評估結果發現該資產減損的金額非常龐大;

2.

身為公司會

計主管的受試者,目前持有公司許多股票;

3.

獎金酬勞是依據公司訂定的淨利作為發

放與否的標準。在上述之決策情境下,受試者存有高度自利誘因且具資訊優勢。

在同時未存在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組下,決策情境與問題與「同時存在自利誘因

1

國內外均有許多文獻在探討資產減損及盈餘管理間之關係(

Duh, Lee, and Lin, 2009; Chen, Chen,

Su, and Wang, 2004; Riedl, 2004; Rees, Gill, and Gore, 1996; Elliott and Shaw, 1988;

曾小青、李貴富、

王全三與黃秋冬,

2011

;顏信輝與曹嘉玲,

2009

;林有志與廖宜鋒,

2006

),係由於公報賦予企

業相當彈性之判斷空間,使得資產減損涉及較高之判斷程度,且該資訊難以被外部人所取得或是

較難直接證明企業資產減損不當,更由於資產減損金額並不影響公司現金流量,卻會直接對財務

狀況表及損益表造成影響等特性,使資產減損成為企業管理階層進行盈餘管理之工具之一,故本

文援以資產減損為背景進行問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