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10 / 37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10 / 37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代理情境、道德發展與計畫行為理論之解釋

110

建民,

2006

;邱奕文,

2011

)等。

計畫行為理論指出行為意圖

(Behavior Intention; BI)

為預測及解釋其行為的最佳指

標,行為意圖係指反映個人從事某特定行為

(Behavior; B)

的意願,由對該行為的態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T)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SN)

以及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三構面所組成。

TPB

推論若個人對該行為所持的態

度愈正面、所感受到周遭的壓力愈大,以及對該行為認定的實際控制愈多,則個人從

事該行為之意圖將愈強烈,且即使其行為不完全在意志的控制下時,知覺行為控制亦

可能直接對該行為產生影響,其理論結構如圖

1

所示。以下說明計畫行為理論各構面

之相關觀念:

(一)態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T)

行為意圖的第一個決定因素為「態度」,指個人對該特定行為所持的正負面評價,

其衡量由

(1)

「行為信念」

(Behavioral Belief; Bi)

:係個人對從事某特定行為所可能導

致的結果信念,及

(2)

對該行為的「結果評價」

(Outcome Evaluation; Ei)

之乘積和所構

成。

Ajzen and Fishbein (1975, 1980)

認為當個人對於行為的態度愈正向,其行為意圖

則愈強。其函數式如下:

B

i

=對從事某行為後,所導致第

i

項結果的信念

E

i

=個人對第

i

項結果的評價

l

=行為信念的數目

本文認為當會計人員對從事盈餘管理之態度愈正面時(如盈餘管理能讓公司盈餘

維持平穩成長,讓投資人有信心繼續投資公司並進而增加會計人員自身之利益),會

計人員愈會受到正向態度的影響而進行盈餘管理,故形成假說

1a

如下:

假說 1a:會計人員對盈餘管理「態度」之認知,顯著影響其從事盈餘管理的行為意圖。

(二)主觀規範

(Subject Norm; SN)

第二項影響行為意圖的因素是「主觀規範」,係指個人對於是否從事某特定行為

所感受到的壓力,亦即特定重要的個體或團體對於個人是否從事某特定行為所發揮的

影響力;其衡量可由

(1)

「規範信念」

(Normative Belief; NB)

:係指個人對特定重要個

體或團體認為他是否應該從事某項行為的信念,以及

(2)

「依從動機」

(Motivation to

Comply; MC)

:個人是否願意依從重要個體或團體的程度之乘積和所構成,函數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