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09 / 37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09 / 37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6

卷第

2

109

利誘因與資訊優勢之機會)而有顯著差異,此發現說明在管理制度設計上若能減少資

訊不對稱,確實能防止盈餘管理之進行;

3.

會計人員的道德發展程度亦顯著影響其從

事盈餘管理的行為意圖,高道德發展程度者進行盈餘管理之意圖顯著低於低道德發展

程度者;

4.

代理情境與道德發展此二變數具有顯著之交互作用,亦即高道德發展程度

者不論在是否出現自利誘因與資訊優勢條件下,其盈餘管理之意圖並無顯著差異,然

而低道德發展者即具顯著差異,支持提昇會計人員道德發展之努力,應為防止盈餘管

理之有效做法。

本文研究貢獻如下:第一、國外會計文獻已引進

TPB

架構探討公司管理階層報導

舞弊財務報表之行為意圖

(Carpenter and Reimers, 2005)

,然而國內迄今尚未見有引用

TPB

之已發表會計文獻出現,本文有助開啟國內會計領域於此議題之研究範疇。其次,

本研究將計畫行為理論連結道德發展及代理情境等影響盈餘管理之重要變數,相較於

過去相關研究能以更全涵的角度分析各重要變數之可能關係,更完整地捕捉影響我國

會計人員盈餘管理意圖之心理歷程。第三、本研究進一步將計畫行為理論之三項構面

進行解構並個別探討,深入更細微之思考面向,透過本文之研究發現對實務界與教育

界如何減緩盈餘管理行為,具體提出了努力之參考方向。最後,雖然盈餘管理行為一

直受到各界廣為重視,但學術上對於此議題之相關研究,多採檔案資料研究法進行,

較少直接捕捉當事人的心理因素。本文係以實驗法進行,從心理層面探討會計人員進

行盈餘管理的意圖,再輔以代理問題與道德行為之影響。透過本研究之提出,應有助

補充由資本市場角度探討盈餘管理之層面,而拓展由個人心理層面分析盈餘管理的思

維,以相互補充不同研究方法之盈餘管理研究。

本文結構如下,除第壹節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主要發現外,第貳節為文獻探討,

就代理問題、道德發展與計畫行為理論來建立本文相關假說,第參節為研究方法,說

明本文之問卷設計、施測程序與統計方法等,第肆節報導本文主要研究結果,最後為

結論、啟示、限制與建議。

貳、文獻探討與假說建立

一、計畫行為理論

Ajzen and Fishbein (1975)

提出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其

基本假設為「個人大部分的行為是出自於自己理性的意志控制之下」,然而在實際運

用下,行為並非只受到理性的意志控制所影響,因此

TRA

對於不完全由個人意志所

能控制的行為,往往無法給予合理的解釋。

Ajzen (1985)

為提高該模式的適切性,對

該模式加以發展而提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行為意圖模式,稱為計畫行為理論

(TPB)

。計

畫行為理論已被廣泛應用於許多領域:如預測盜版軟體之使用(林鴻南與廖則竣,

2011

)、醫療領域(涂珮瓊、許文耀、張正雄與陳盈如,

2011

)、運動相關研究(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