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代理情境、道德發展與計畫行為理論之解釋
108
壹、緒論
曾於
2007
年被財星
(Fortune)
選為「最被羨慕的公司」第一名之雷曼兄弟控股公
司
(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卻於
2008
年宣告破產,此事件除引發全球金融風
暴外,再度讓投資人深刻體認到過度追求自利之人性貪婪與操弄財報之誠信喪失等道
德問題,乃是企業經營之重大危機,美國民眾發起之佔領華爾街運動,或可謂是對管
理階層過度自利行為之抗議反應。是以,近年來國內外監理單位紛紛加強制定相關法
規與推動公司治理(例如美國沙賓法案、國內證券交易法增列薪酬委員會⋯等)。然
而,沒有任何一項法規或是治理機制是萬靈丹,任何制度都需要重覆的檢驗和平衡
(Hill, 1999; Ho and Wong, 2001)
。
在代理理論之觀點下,若公司管理者不是百分之百持有公司股權,就可能出現造
成公司與股東財富損失之代理成本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在資訊不對稱及利益
衝突之環境下,監督機制(公司治理或外部審計)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管理階層之自利
行為。
Loebbecke, Eining, and Willingham (1989)
發現財務報表不實乃高層管理者最典
型的犯罪手法,而從事盈餘管理即是財報不實之主因。惟亦有學者指出單以代理理論
並不足以解釋管理階層之決策行為,仍須考量人類道德觀念之制衡效果,對高道德標
準之經理人,就算存有資訊優勢與自利條件,基於人性之道德考量,經理人不一定會
制定出如同代理理論所預測之反功能決策。是以激發本研究同時納入自利情境與道德
發展兩變數,探討此兩變數對會計人員從事盈餘管理意圖之可能影響,並分析二者間
是否存有交互作用。
財務報表之重大不實表達,可能源自於刻意之舞弊,但亦可能來自無心之錯誤,
此二者之差異即在於行為之「意圖」。
Ajzen (1985)
提出之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被廣為作為捕捉行為意圖之模型。美國審計準則引用心理學對
犯罪成因之理論,定義出舞弊發生的三大要件:誘因/壓力
(Incentives/Pressures)
、機
會
(Opportunities)
、態度/合理化
(Attitudes/Rationalizations)
。是以若能於研究中同時
整合此三項要件,當可對盈餘管理行為有更全面性之了解。本研究將以心理學之計畫
行為理論
(TPB)
(含態度構面)為架構,整合代理問題情境(是否存在誘因與機會)
與道德發展(是否將之合理化)此二重要變數,構建我國會計人員進行盈餘管理行為
意圖之心理模式。
本研究蒐集
158
位上市櫃公司之主辦會計與會計碩士在職專班學生之有效樣本,
採用
ANCOVA
檢定以及結構方程模式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分析方法檢定
研究假說,主要實證發現如下:
1.
計畫行為理論之三構面中,僅「態度」對盈餘管理
意圖呈現正向顯著影響,而「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並不具顯著解釋力。本
研究進一步解構態度構面之細項得知「利他性」最能顯著影響會計人員從事盈餘管理
的「態度」;
2.
會計人員從事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會因代理情境的不同(有無存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