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34-3
P. 164

Logical Correspondences: Lessons from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y via Institutional Logic
               Perspective



                   理林○瑄)


                    數位轉型後,個案以會員需求為核心提供相關內容,不再以內容提供者角度來
               供應服務;並以設計顧客體驗的角度,導入相關作業。品牌策展部資深經理李○穎
               表示:



                   你要變成把客戶當成獨立的個體,在用戶體驗的旅程裡面,客戶有沒有被
                   滿足;以前,我們不是在滿足他的用戶體驗,我們是在滿足我們的銷售體
                   驗,我覺得這個是對待我們自己的事業體或商品的時候,或是我們整個經
                   營和服務的邏輯思維的轉換。(資深經理李○穎)


               (四)邏輯符應:舊元素延伸新內涵,產出新實務

                    媒體邏輯主導下,個案是讀者所處真實社會的守門者 (Gate Keeper),在教養議
               題的前鋒角度,提供關鍵內容,跟讀者間是一種守門型互動;社群邏輯的引導下,
               個案轉換到會員需求的角度,更像是會員的守護者 (Guardian)。主導原則從媒體邏
               輯轉到社群邏輯,也改變了焦點,原本媒體邏輯聚焦於議題與內容,現在則聚焦於
               目標受眾 (TA),構築一個以 TA 為中心的閉環,開拓業務(出版與媒體)更多可能
               性。個案從媒體邏輯萃取出守門的元素,但守門的內涵已有所轉變與延伸,原本的
               守門是以「領域議題」(教育領域)為主軸,後來的守護,則以「會員需求」為中心,
               設計各種服務。
                    在關係與互動的本質上,原本媒體與讀者間是單向,個案很少取得讀者回饋資

               訊,而是居於媒體天職、掌握議題與趨勢;數位轉型後,個案需要掌握讀者或會員
               的需求,藉由數位工具的協助,擴增多元互動管道、取得雙向資訊,增進互動品質
               與加強彼此關係。
                    最後,媒體邏輯主導實務下,個案讀者或閱聽人特徵是模糊的,也是記者編輯
               想像的;現在數位會員,他們未必是媒體內容的讀者,可能因為多元接觸點與個案
               建立關係,他們在網路上的數位軌跡成為個案進一步分析的資料,透過釐清其特徵,
               掌握行為的動態需求,提供相對應與符合需求的內容服務。



               三、夥伴連結:元素再脈絡的符應
                     親子天下與利害關係人的連結實務,數位轉型前後有明顯轉變,連結的性質與
               對象都不同,從單一對象間的交易性質,展現出「商業邏輯」的影響,到經營一個
               生態圈的有機性質,顯示出主導邏輯已轉變為「平台邏輯」。




                                                     154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