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34-3
P. 169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4 No. 3 Dec. 2024




               也不限於自家產品或服務,而以會員角度優先、透過專業的精選組合為主。社群邏
               輯在顧客互動上也有其獨特內涵,科技工具協助顧客互動成為日常,除了顧客產生
               內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的引入,個案能描繪出顧客的數位形貌與足跡,
               提供相對應服務,增加會員黏著度。而在夥伴連結的實務上,展現平台邏輯取代商
               業邏輯主掌利害關係人連結,藉提出教育議題、舉辦相關活動等方式,個案提供在

               教養、教育領域的平台,連結與議題有關的相關人士,除資訊交流、自然產出更多
               連結,及後續可能的商務行為。
                   本研究發現對制度邏輯複合文獻有所啟示,「符應」手法有別於文獻上所討論
               的複合手法。現有文獻所提的複合,結構中尋找彈性,是透過管理階層所認知的識
               別引發組織作為的擺盪;模糊中找歸屬,是創造更大的空間來兼顧兩種制度邏輯的
               存在,但能讓成員找到依歸;策略引導能動性,是透過反思,刻意引導組織引發能
               動性來反制制約。本文提出的符應,則是在不同的兩個制度邏輯,設法找出在對方

               相同之處設法回應,達成新舊制度邏輯元素的扣合,以複合發揮綜效。
                   對於新舊邏輯更迭或是邏輯複合的相關研究,本研究發現也能提出新觀點。
               Kroezen and Heugens (2019) 曾提出制度邏輯的再生,他們經由對荷蘭精釀啤酒的研
               究,發現制度邏輯於「領域層面」的再生性,領域中曾被分解的制度邏輯,可以藉
               由喚醒制度殘餘 (Institutional Remnants),使得人們再次關注到過去的制度邏輯,引
               發懷舊情懷將分解邏輯的殘餘得以被重新蒐集,並利用新的科技或技術創造合法性
               (Legitimated),打造新的物質成分(例如建築物、酒的稱呼等),使分解邏輯重新
               活化。Andersson and Liff (2018) 發現行動者會從別的制度邏輯中選擇其策略元素,
               進而鞏固自己的利益或是自治權,稱為「吸納」(Co-optation),將其他取制度邏輯

               的策略元素進入自身的制度邏輯,進而產生複合性。「符應」與「再生」跟「吸納」
               均有所不同,再生須藉由制度殘餘來復活,吸納是策略性選擇納入其他制度邏輯元
               素,然而符應卻是指新舊元素的相互回應。以下逐一比較分析其差別。
                   符應跟再生有所不同。首先,研究場域層級有別,前者在組織內、後者在領域
               內;其次,在連續性上,再生是過去殘餘的制度邏輯,它們是已經被遺棄的做法或
               丟棄的物品,透過某些形式,如文本、口耳相傳的記憶或是人工製品來保留,到再
               生之前並不連貫,也因此操作性可能不足;而符應是舊邏輯元素,在外部帶來的轉

               變(數位轉型)下,在相同的組織(成員)持續存在,因此組織具備操作(舊元素)
               的能力;最後,是舊元素與新元素的組合流程不同,再生須先將守護舊制度邏輯的
               人聚集、重生出意識型態元素、再重生出物質元素。符應則是在相同的人具備熟練
               的操作技巧下,從數位科技引導展開的新實務中,設法回應到舊元素。
                   符應跟吸納也有所不同。首先,研究場域層級有別,前者在組織內、後者在個
               人層級;其次,符應會根據組織的利益,例如,提供同樣有專業性的資訊服務內容,


                                                     159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