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34-3
P. 154
Logical Correspondences: Lessons from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y via Institutional Logic
Perspective
Approach) (Miles and Huberman, 1994),進行分析、萃取與收斂。第一層級資料分析
(First-order Analysis),相當於開放性編碼 (Open Coding),研究者逐句逐段檢閱觀察
記錄與訪談逐字稿的文本,抽取意義單元並給予代碼。閱讀時以開放態度,讓代碼
(概念)從資料中浮現,產出眾多概念,再將相關概念歸納為類別 (Category)。分
析結果呈現出代碼清單,為初步淬煉資料內涵、層次較低的概念,表達時以現場被
觀察者與受訪者視角與用語為主。
第二層級資料分析 (Second-order Analysis),相當於主軸編碼 (Axial Coding),
由代碼清單,將類別進一步聚斂為主軸 (Theme),允許研究者更多詮釋空間,展現
出研究者(或稱理論)觀點。此階段研究者雖運用「制度邏輯」與「數位轉型」等
視角,但也保持對資料浮現新穎意義的敏感與尊重,並放較多注意力於理論未出現
的概念、類別與主軸上。最後,當資料完成「描述」與「分類」,便進展到資料「連
結」(Dey, 1993)。當概念聚斂為類別時,我們找出類別間的連結並形成理論,相當
於「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
透過人員訪談、現場觀察與文件資料等,發展出客製化的資料分析途徑
(Gehman et al., 2018)。首先,研究者從親子天下的訪談與觀察資料,歸納個案作業
實務的大宗,分別跟內容產製、讀者互動與利害關係人連結有關。此三面向實務的
數位科技概況為:在內容產製,引進 AI 工具輔助將編輯好的內容自動抓出關鍵詞
與分類,以及提供該內容上網後的流量、引流、觀看時間、長度、觀看人數等關鍵
資訊給編輯後續參考。在讀者互動上,由於資訊內容即為親子天下的服務內涵,使
用第三方工具(包括客戶管理、數位足跡分析等)了解瀏覽者的行為。在利害關係
人連結上,以網路影音直播處理大型活動、經營社群平台與粉絲專頁等,擴大平台
上的參與者。上述科技與作業流程的密合程度,不僅是使用數位工具來完成(取代)
原本作業,包含組織重新定位與內部管理因應調適,各部門的合作流程、績效指標、
工作心態、組織文化等,都必須對準協調出設定的目標。
接著,統整觀察與訪談紀錄,文本資料與文獻理論的來回重構,歸納個案數位
轉型前後的變化,就文獻理論角度對比個案脈絡;最後,根據前述資料,研究者經
由統整個案回應邏輯衝突的策略,並於歷程中不斷與理論來回滾動思辨,從中抽取
出個案數位轉型前後的制度邏輯內涵,分類與歸納這些制度邏輯。資料分析的節錄
請見下表 4,資料結構請見下圖 1。
我們觀察到親子天下在數位轉型前後主導邏輯的變化,以及轉型前後的新舊制
度邏輯的複合情形,於下一章節詳述之。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