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34-3
P. 148
Logical Correspondences: Lessons from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y via Institutional Logic
Perspective
空間與方式,及妥善管理新舊制度邏輯的更迭,成為組織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制度
邏輯是剖析組織現象的有力視角,面對環境的變動與衝擊,組織內現存的多元邏輯
間的衝突形成組織內作業的張力,能駕馭制度邏輯更迭與張力的組織,才能掌握數
位轉型之道。
三、制度邏輯複合與文獻缺口
組織內多元制度邏輯並存現象已不可免,組織內的制度邏輯更迭也屬常見現象;
近期文獻指出,透過「複合」(Hybridize) 來結合多種不相容的邏輯 (Battilana and
Lee, 2014)。以下將釐清什麼是複合、複合的可能性、複合的手法,以提出文獻缺口
與本研究問題。
首先釐清邏輯複合的內涵。與複合類似的概念是「混搭」(Blending),但混搭
與複合不同,邏輯混搭是「結合不同邏輯的面向」(Thornton, Ocasio, and Lounsbury,
2012),讓多個邏輯共存,混搭並非是整合不相容的邏輯 (Battilana and Lee, 2014),
混搭的例子像是律師事務所將德國和英國法律的元素納入實務,以滿足不同客戶需
求 (Smets, Morris, and Greenwood, 2012)。邏輯複合則不僅是多邏輯共存,而且是將
不相容邏輯的目標整合為互補的。例如:微型金融組織將銀行邏輯與扶貧的社福邏
輯進行互補整合 (Battilana and Dorado, 2010)。複合也將不同邏輯的目標建構成可同
時實現的,不讓任一種邏輯占主導支配地位,複合改變不相容邏輯間關係,整合成
相容的新複合邏輯。
本研究根據文獻提出三種複合樣態。首先,複合是「發展結構化的彈性」。
Smith and Besharov (2019) 歷時十年的研究指出,社會企業 DDD 在組織發展的不同
時期,透過管理階層對組織識別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的體察,朝向該識別側重
的制度邏輯,並影響實務(如,管理階層認為組織須自給自足,偏向商業邏輯,因
此會改變雇用來源,用高品質低成本的人力,而不在乎是否符合原先的社會使命),
但這會使兩種制度邏輯產生不平衡的張力,撞擊另一端制度邏輯的使命護欄(如社
會使命),為了讓兩種制度邏輯回歸平衡,組織會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改變實務
的方向。長此以往,組織實務會在兩邊護欄中間游移,避免其中一種制度邏輯佔主
導地位,此稱為結構化彈性 (Structured Flexibility)。
其次,複合是「創造模稜兩可的解讀」。如 Gümüsay, Smets, and Morris (2020)
對德國銀行的研究,發現複合宗教邏輯與金融邏輯有兩機制,分別為多義性
(Polysemy) 與複調 (Polyphony)。多義性指組織保持模糊、創造兩種制度邏輯都可解
讀的空間,如,個案最初的使命宣言為「德國的一家符合伊斯蘭教的金融產品與服
務供應商」,最終的版本卻模糊為「做為一家道德銀行,本銀行股份公司以伊斯蘭
宗教道德準則和普世價值為基礎,致力於可持續的商業策略。」多義性也呈現在視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