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34-2
P. 199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4 No. 2 Aug. 2024
能捕獲的訊息 (Brown and Sivakumar, 2003),相較於 GAAP 盈餘,經理人、分析師
與投資者更依賴非 GAAP 盈餘,資本市場對非 GAAP 盈餘有更多的反應,成為影
響股票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 (Bradshaw and Sloan, 2002)。非 GAAP 盈餘提供更多與
核心績效相關的資訊,更能增進盈餘可比性 (Black et al., 2021),同時更具有攸關
性,能預測未來企業價值 (Ribeiro et al., 2019)。非 GAAP 盈餘讓財務資訊外部使用
者取得更多可信賴的財務資訊,更深入了解企業的經營成果 (Brown and Sivakumar,
2003)。
但非 GAAP 盈餘並非強制揭露之資訊,且企業從 GAAP 盈餘調節至非 GAAP
盈餘的過程中,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做調整。秉持「投機觀點」的學者,對於企業
所揭露之非 GAAP 盈餘資訊抱持懷疑態度,認為企業自願揭露非 GAAP 盈餘可能
係以自我利益最大化為中心,而犧牲其他外部群體的整體利益 (Miller, 2009)。Black
et al. (2017) 提供的證據表明,當管理者無法以 GAAP 盈餘滿足市場預期時,可透
過非 GAAP 盈餘報告作為盈餘管理的替代工具。又有研究發現,某些經理人通過排
除經常性項目投機性地計算非 GAAP 盈餘 (Doyle et al., 2003; Barth, Gow, and Taylor,
2012),並策略性地排除特別損益項目以滿足達成非 GAAP 盈餘目標 (Black and
Christensen, 2009; Doyle et al., 2013)。有些企業也會利用非 GAAP 盈餘的微幅調節,
使非 GAAP 盈餘恰好達到或超越分析師的預期 (Doyle and Soliman, 2002)。根據以上
文獻的實證結果,企業經理人很有可能投機性揭露非 GAAP 盈餘而對投資人產生誤
導 (Black, Black, Christensen, and Heninger, 2012)。
二、非 GAAP 盈餘的監管制度 (Reg. G) 與相關文獻
安隆公司舞弊案的發生,促使沙賓法案的誕生,並在法案中的第 401 (b) 段
要求 SEC 制定有關非 GAAP 盈餘的規則。在 2003 年 3 月,SEC 實行 Reg. G,聲
明任何公開揭露、包含非 GAAP 財務指標的重大資訊均應遵守 Reg. G。Reg. G 對
非 GAAP 盈餘資訊的揭露與調節過程提出要求,主要內容包括:(1) 企業揭露的非
GAAP 盈餘項目須與最直接可比的 GAAP 盈餘項目進行比較,列示比較項目;(2)
編製調節表,量化非 GAAP 盈餘財務衡量指標,具體說明調節過程與調整項目。此
外,任何向 SEC 提供的報表所包含之非 GAAP 盈餘資訊,均應遵守對於排除項目
的相關規範:企業在衡量排除項目時,應考量項目屬於經常性或非經常性,以及對
投資人評估組織財務狀況的重大性;在 Reg. G 的規範下,經常性項目必須符合嚴格
的形式要件才能從 GAAP 盈餘中排除,例如兩年內較有可能重複發生的項目或前兩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