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34-2
P. 156

Order Choices, Order Execution Quality and Trading Volume: Evidence from Reductions in the Call Auction
               Interval



               方能保障成交機會。誠如前文,加快撮合兼具市場透明化效果,過往臺股擴大限價
               簿揭露內容經驗中,機構投資人受迫委託資訊外洩加劇彼此競爭 (Ma et al., 2008),
               自然人則會考量贏家詛咒 (Winner’s Curse) 風險降低 (Tseng and Chen, 2015),兩者出
               價都觀察到轉趨急迫傾向。綜上,提出假說 3。
               假說 3:加快撮合造成「激勵」效應,致使委託積極度遞增。



                    委託規模也是基本委託決策之一,傳統財務理論臆測優勢方趕時效出價急迫之
               餘,會忌憚自身交易數量有否過於龐大 (Glosten, 1994),拆單即常見應對策略。學
               界尤關注機構投資人拆單行為,其動機包括隱藏交易 (Garvey and Wu, 2009)、延緩
               資訊外洩 (Chou and Wang, 2009) 與分散價格衝擊 (Vayanos, 1999)。鑑於加快撮合縮
               減每盤競價規模且又兼具市場透明化效果,恐易增添機構投資人拆單誘因。綜上,
               提出假說 4。

               假說 4:加快撮合造成「拆單」效應,致使機構投資人每筆委託規模遞減。


                    象徵弱勢方之自然人,其委託交易品質中,能否成交屬「核心」利益,牽動建
               立倉位、停利止損、避免留倉、執行當沖等目的。由於加快撮合削減競價規模,隱
               含當盤恐較不易覓得交易對象,甚至推遲預期成交時間 (Hollifield et al., 2006)。再
               者,偏短時距競價又可能使買賣價差惡化 (Schnitzlein, 1996),為自然人當盤成交機
               率多添不利因素。綜上,提出假說 5。
               假說 5:加快撮合造成「媒合不易」效應,致使自然人委託當盤成交機率遞減。



                    基於出讓執行權利,限價單同受「被撿便宜」、「未成交」風險。雖然縮減競
               價時距易放大股價波動(Hu and Chan, 2005; 黃玉娟等,2007),但多屬暫時擺盪
               而非共識價變化 (Garbade and Silber, 1979),例如詹場與李志宏 (2014) 在臺灣期交所
               2002 年改制連續競價經驗中便取得類似觀察。換言之,倘若變革壓縮競價時距激起
               股價暫時波動,便未涉新資訊抵達與價值恆常改變,按 Handa and Schwartz (1996)
               觀點只推升「未成交」風險。礙於自然人「監看」能力偏弱 (Chiao et al., 2017),此
               類風險增多或許難以規避。綜上,提出假說 6。

               假說 6:加快撮合造成「暫時波動增加」效應,致使自然人委託「未成交」風險遞增。


                    再者,加快撮合能否提振交易量能,可從集合 vs. 連續競價機制互比文獻探尋
               線索。譬如,1990 年代特拉耶夫交易所改制逐筆交易後買賣價差縮減且成交值遞
               增,其中大型股票增幅亮眼 (Kalay et al., 2002)。Brennan and Cao (1996) 在投資人委
               託奠基資訊假設下推論,改採連續競價可提高成交水位,關鍵是交易機會增多。考


                                                     148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