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34-2
P. 155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4 No. 2 Aug. 2024
項焦點,係加快撮合能否活絡市場量能,實證文獻中驗證過不少成交值趨動因素,
例如買賣價差、股價波動等限價簿資訊 (Wang and Yau, 2000),或是國際股市、匯
率、貨幣、稅率等環境變化 (Chou and Wang, 2006),乃至日內交易金額的 U 型特徵
(Garvey and Wu, 2009)。交易機制變遷效應也不容忽視,黃勢璋等 (2013) 便藉 DID
模型估計 2006 年調降期交稅「真實」激勵 11.0% 臺指期交易量能。更具啟示性的是,
文獻紛指出連續競價比集中撮合帶來較多交易量能 (Brennan and Cao, 1996; Kalay et
al., 2002;王明昌與周明賢,2018),故證券業、主管機關考量績效會偏好連續競價
體制(詹場與李志宏,2014)。
二、待驗假說
加快撮合有何施行影響,本節列舉待驗假說。首先,變革 I、II 讓競價時距驟
減 25%、50%,恐招致「時間壓迫」效應。具體來說,變革限縮每盤「無約束特徵
(Non-binding Feature)」(Biais, Hillion, and Spatt, 1999),不僅頻繁下單再取消的快閃
單 (Fleeting Order) 難度變高,優勢方在顧慮衝擊價格下,將放緩交易速度 (Vayanos,
1999)。此外,加快撮合同涉市場透明化(王明昌與周明賢,2018),臺股在限價簿
揭露更充份下,即有延後撤單前例可循(李怡宗等,2009)。黃玉娟等 (2007) 還發
現國內投資人趨前閃避收盤競價之「跨盤選擇」動作,類似行為難保不現蹤分盤階
段。意即,加快撮合帶來預期心理,增強下單者暫待次盤更新限價簿資訊與重啟「時
間優先」排序,再進場亦不遲之觀望心態。綜上,提出假說 1。
假說 1: 加快撮合造成「時間壓迫」效應,致使 (1a) 撤單比例遞減; (1b) 新委託申
報頻率遞減。
加快撮合肇生成交機會提前降臨之預期心理,恐對委託價位積極度誘發「觀望」
效應。從「跨盤替代」考量,預期等待撮合時間減少可能使低時效需求者當盤更保
守出價,或一定程度降溫高時效需求者不耐久候的心態。類似地,Vayanos (1999)
也推測,擠壓競價規模可能導致交易積極度放緩。再者,加快撮合兼具限價簿透明
化效果,也有助抒解弱勢方得靠積極出價多爭取成交機會之壓力。綜上,提出假說
2。
假說 2:加快撮合造成「觀望」效應,致使委託積極度遞減。
切換視角,加快撮合也可能對委託價位積極度誘發「激勵」效應。實證指出,
日內委託或成交量能常流露 U 型特徵 (Ma et al., 2008; Garvey and Wu, 2009; Chiu et
al., 2017),隱含投資人執著交易時效情況屢屢可見。鑑於高時效需求者有誘因出價
急迫以節約時間 (Rosu, 2009),競價規模壓縮下此類投資人恐需更提升委託積極狀態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