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賽局理論探討信用擔保機制於供應鏈採購模式之研究
76
(六)企業結構變化之討論
在供應鏈中,將以供應商自有資金增加、製造商在供應鏈更具影響力、供應商
之議價能力等方面探討企業結構改變對本研究之信保機制影響。
當供應商自有資金充足到借款金額是幾乎可自行向銀行借款時,供應商即有能
力負責借款的風險,因而對信保機制之依賴程度降低,然而,因為
Schwartz (1974)
的融資優勢理論
(Financing Advantage Theory)
,供應商以傳統向銀行借款的利率將
會高於第三方擔保方式之利率高,此外,以信保機制方式運作供應鏈下,透過算式
(7)
,供應商不須借款之門檻
M
P
v
將上修,如此之下,供應商向銀行貸款之機會下降,
也將導致供應商對信保機制依賴之下降。
在供應鏈中,當製造商角色更具影響力時,直覺上,將可爭取到更低的銀行利
率於供應商。以算式
(1) Oliver et al. (2006)
之
Marginal cost of a loan (MCL)
概念於
銀行貸款利率模型探討基礎下,當製造商在供應鏈茁壯變大,使其角色更為重要時,
本身資產也應為正向成長,因此供應商借款在製造商保證下,銀行之預期損失比率
(L)
下降,利率也得以因此而下降。
產業上下游議價能力改變,表現於製造商給予供應商價格之
P
m
。將表
16
初始
參數帶入不足額存在之算式
(15)
,得
192
P
m
+100
≤ r
。在上游議價能力增加狀況下,
P
m
的增加將使可供貨比率下降,會對下游不足額產生之可供貨比率門檻下修,意味著,
當上游供應商茁壯議價能力變大時,上游供應商因為分配到較高的價格,使供應商
更有能力且達成較低可供貨比率即可以自行還款於銀行。
均衡解
4A–
:
Q
v
= Q
m
= D
均衡解二:
Q
v
= D/r
、
Q
m
= D
均衡解
4B+
:
Q
v
= D
、
Q
m
= D/r
均衡解
4A+
:
Q
v
= D
、
Q
m
= D/r
均衡解一:不接單
均衡解
4B–
:
Q
v
= Q
m
= D
圖
4
各種情況下均衡解之移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