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賽局理論探討信用擔保機制於供應鏈採購模式之研究
48
供應鏈中,製造商在取得下游的報價
(P
D
)
後,將此報價拆分,留下製造商自己
所要賺取的部分,因此剩餘的部分製造商將會報價
(P
m
)
給上游企業,且報價至少要
大於上游企業的單位成本
(P
v
)
使其有利可圖。在亞洲許多家庭代工有著供應商無議
價能力之性質,提供純粹的代工,其無足夠能力跳過中間的製造商去服務下游(品
牌商),因此,製造商將下一
Q
m
數量給供應商,而供應商將視本身的生產營運狀
況,決定最佳生產量,使其決策結果為有利潤。
針對供應鏈三方在交易中所面臨的物流與金流情境,分別以示意圖
2
與圖
3
表
示。圖
2
為三方物流示意圖,下游產生需求後對製造商進行訂購,在其之後製造商
向上游進行採購,供應商接收訂單後有一預計生產數量,但供應商存在違約情境,
因此最後交貨數量在交易前仍未明朗,我們先以可供貨比率
r
表示,製造商拿到上
游貨品後再達交給下游完成交易。
銀行
製造商
上游供應商
下游需求
1.
需求產生向製造
商訂購
4.
為上游提供信用擔保,雙方協議違
約時債務分攤機制
8.
支付供應商違約時債務
不足額分攤費用
5.
貸款成功
7.
償還應付帳款
2.
向上游供應商進行採購
3.
信用額度不足申
請信用擔保
6.
完成交易
6.
完成交易
圖
1
信用擔保模式作業流程
(註:當供應商無法償還應付帳款時,製造商才需負擔債務分擔費用)
供應商
(
V
)
4.
接收訂單
Q
m
5.
生產量
rQ
v
製造商
(
M
)
2.
下游需求
D
3.
上游訂購
Q
m
下游
1.
需求
D
6.
交易量
Min(
rQ
v
,
Q
m
)
7.
交易量
Min(
rQ
v
,
Q
m
,
D
)
6.
缺貨數量
Lv
7.
缺貨數量
Lm
圖
2
供應鏈三方之物流示意圖
圖
3
為三方金流示意圖。上游供應商接收訂單後,會衡量自有資金計算出接單
的資金缺口,這份資金缺口需有下游製造商的信用擔保下,才能獲得銀行的紓困,
取得貸款
β
,當供應商投入製造成本轉換成貨品後,便交付貨品給製造商。當製造
商收到貨品後,會依據合約規定,依最終交易數量給付採購金額(
P
m
×交易量)並
同時扣除缺貨懲罰金額
(
L
v
)
,供應商將所獲得之銷貨收入償還銀行貸款本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