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賽局理論探討信用擔保機制於供應鏈採購模式之研究
44
壹、前言
根據
2014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財政部營業稅徵收資料統計指出,
2013
年臺灣
中小企業家數約有
133.1
萬家,占全體企業家數的
97.64%
,而就業人數約
858.8
萬
人,占臺灣全部企業就業人數
78.3%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2014
),臺灣在過去數
十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但與大企業形成完整
的供應鏈,也是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還可以避免產業結構被少數企業壟斷。而
許多大企業更是由中小企業演化而成,說明中小企業對穩定臺灣整體經濟環境與國
家發展息息相關,中小企業發展未來仍將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重心所在。
中小企業的成長需要資金融通,然而卻因其資訊不透明、財會制度不健全等因
素,造成銀行授信時存在資訊不對稱。在不易評估風險的情況下,銀行基於本身權
益,幾乎各項貸款均需要實質擔保品,對無力提供擔保品的中小企業,則常為銀行
融資體系下弱勢族群之一。因此政府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推出輔導及保證措
施,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資金。主要作法為對具有發展潛力但欠缺擔保品之中小企業
提供信用保證,一方面協助業者取得金融機構之資金融通,促使企業健全發展,進
而促使經濟成長及社會安定繁榮;另一方面分擔金融機構融資的風險,提高金融機
構對中小企業提供信用融資之信心,因此政府於
1974
年設立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
金,保證基金之資金係由各級政府及金融機構共同捐助。
然而中小企業雖有政府信保機制之協助,也僅能解決部分企業問題。而且我國
目前中小企業資金的取得,仍主要以銀行為管道,當中小企業向銀行借款無門之後,
並無其他次佳選擇,致使中小企業的融通資金無法滿足,而供應鏈的一環失去功能,
將連帶使供應鏈停擺,傷害產業升級與發展。另一方面,銀行能夠利用企業對供應
鏈較佳敏感優勢,透過信保機制,貸款給予中小企業,相對傳統貸款,有較好的收
益。董秋月
(2009)
指出,供應鏈中的成員,如物流企業,相對銀行,有著較佳的能
力去評估供應鏈中企業的營運狀況與信用;並且,若以傳統抵押借款且面臨抵押品
需要折現下,供應鏈中的企業也相對銀行有較佳的變現能力。因此銀行得透過與供
應鏈中企業的合作,不僅能有新的金融業務收入,並能降低貸款風險且能提升對於
供應鏈中貸款企業之信用等資訊之了解。
基於上述理由,中小企業確實有資金融通的問題,政府的介入助益為資金融通
的一種方式,然而其決策行為難以模型化,因此本研究將探討供應鏈資金融通議題,
透過另一商業模式,處理中小企業資金融通議題,藉由供應鏈中製造或配銷廠商的
信用擔保機制,使這些廠商將訂單外包給上游供應商時,上游供應商能有資金生產
與利潤償還貸款,再由製造或配銷廠商與銀行協議違約時債務分攤機制,保證銀行
放款後的期望投資報酬,降低銀行的風險,提升銀行放款意願,進而使上游能夠接
單製造且出貨給下游,建立一雙方極大化自身利潤下建立供應鏈採購模型,解決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