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強論:隨創式的資源建構過程
48
構方式不會更改資源的客觀價值,而是以語言、修辭來改變人對資源感覺的價值。例
如,一件簡單的行政議題,由舌燦蓮花的經理人來傳達給高階主管,可能便成公司有
史以來最大的危機,藉此增取資源
(Dutton, Ashford, O'Neill, and Lawrence, 2001)
。
「資源社會建構」是透過社會成員以特定修辭策略去改變對方對資源所投射的
價值,提升對方的接受度。雖然資源本身的物理特性沒有改變,卻改變對方對資源
的期望值。善用此技巧的人,學者也稱之為「文化創業家」
(Cultural Entrepreneur)
,
以說明社會建構必須熟知對方的文化脈絡,方能影響對方的意會,打動對方的心
(Lounsbury and Glynn, 2001)
。目前文獻仍少探討社會建構方式如何能變更資源的價
值,特別是在劣勢狀況下。
弱勢者不可能只專注於資源建構而無需顧及強勢者所施予的制約。弱勢者也不可
能只發想解除制約的策略,而無需去考量資源建構的具體作法。本研究提議探索弱勢
者如何能建構資源來解除制約。這個探索更需要向前後延伸,找到資源之前弱勢者如
何能察覺到「逆強尋弱」機會,如何能藉由對手夥伴借得資源,又如何能改變權勢不
對等的局面。以下說明本研究具體的實施方式。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調查重點是:劣勢下創新者如何建構資源以回應制約,有兩項調查主軸。
第一,為了解策略回應以及隨創作法,我們分析弱勢者於制約下的工作實務
(Orlikowski, 2000)
。這樣的分析不只需要調查弱勢者回應時所做的各類活動,更要以
微觀的角度分析弱勢者如何調度資源,像是資金、經銷商、維修人員、技術支援、採
購服務等。分析劣勢創新時,我們必須分析弱勢者的兩類回應。其一,弱勢者如何回
應強勢者,解除制約來源。其二,弱勢者如何與對手夥伴互動;於制約中找到合作的
可能性。分析制約下的創新過程,是本研究的首要任務,也是採取質性研究法的原因。
第二,本文另一個研究重點是分析資源的「社會性建構」
(Berger and Luckmann,
1966; Lounsbury and Glynn, 2001; Schön and Rein, 1994)
。這是一種主觀的建構方式,
端視社會成員心智認知而決定對「真實」的定義。例如,一個魚缸的客觀價格只有
500
元,但被賦予「風水改運」的主觀詮釋後,對商人的價值可能就變成數萬元。一
項資源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意義。能投其所好,善用主觀詮釋,
就有機會轉換資源的價值。以社會性建構的視角來分析資源,需要摻入詮釋性研究的
分析手法
(Walsham, 1995)
。
本研究乃由劣勢創新文獻以及隨創理論的基礎上發展理論,並非建構全新的理
論。這是一種理論驅動式
(Theory-driven)
的研究方法,不適合採用紮根理論的研究方
法
(Lee, Mitchell, and Sablynski, 1999)
。以下說明研究整體之設計,含案例選擇、理論
抽樣原則、分析架構與資料分析步驟以及資料收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