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4
期
47
(Lévi-Strauss, 1968)
。他研究工匠如何發揮即興創意,在手邊沒有豐沛的資源,也沒有
嚴謹的規劃狀況下,拼湊出令人驚喜的作品。他稱這種類似野地求生式的隨意拼湊能
力為「隨創」。管理學者將隨創的觀念系統化為三個原則:就地取材
(Resource at
Hand)
、將就著用
(Making-do)
、資源重組
(Resource Recombination)
。
這三種方式可以讓資源無中生有,使劣勢轉化為優勢
(Baker and Nelson, 2005; Di
Domenico, Haugh, and Tracey, 2010; Garud and Karnøe, 2003)
。就地取材是巧用手邊可
取得資源。一般人認為沒用的資源,在隨創者眼中卻富含創作元素。例如,原住民善
於用漂流木、漁網、螺貝、珊瑚礁等廢棄素材做成藝術品。將就著用
(Making-do)
是
不奢求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一項研究發現,美國科學家精於嚴謹的實驗過程,卻一直
研發不出風力發電機
(Garud and Karnøe, 2003)
。丹麥工程師從農民耕種用的簡陋水踏
車中,卻找出風力發電的原理,比美國團隊更早推出產品。「講究」不如「將就」地
運用資源,是隨創者由實作中創新的務實智慧。
資源重組是重新拼湊資源,找出新的應用方式,這類似技術中介。例如,將蒸汽
閥的原理用到球鞋,就變成氣墊鞋。資源組合不限於物件,也可能是工作或角色的組
合
(Bechky and Okhuysen, 2011)
。例如,由工作重組來看,特警隊按例規要破門而入
去逮捕犯人時,突然發現屋中有人質,因此改變突襲方式,不破壞建築物,又可以救
出人質。由角色重組來看,電影公司於外景現場開鏡時,攝影師突然病倒無法到場,
導演為了應變,就找略懂攝影的燈光師代班。燈光師的角色變成攝影師時,加入更多
柔美光線,使鏡頭更加唯美,是另一種隨創效果。
除此三個原則外,當沒有資源時,還可以運用「無中生有」原則,將看似不利的
資源重新建構為有利的資源。譬如,一位農夫買了一塊土地,是廢棄煤礦場,其中瀰
漫有毒沼氣。農夫找來一座二手柴油發電機,燃燒沼氣來生產電力,將多餘電力出售,
並用離峰電力供給溫室,耕種有機番茄。有機植栽排水中有豐富養分,又用來養殖高
經濟價值的吳郭魚
(Baker and Nelson, 2005)
。國內多篇論文雖曾用隨創觀點試圖分析
創新者如何取用、盤點與組合資源,但卻未文說明創作者如何進行隨創,又如何解除
制約,隨創過程仍然被忽視(陳意文、吳思華與項維欣,
2010
;洪世章與周婉婷,
2010
)。資源建構比起資源重組更具前瞻性,不只是重新排列資源,更重新詮釋資源
價值。但是,資源建構議題於目前國內外文獻皆著墨不多。
綜觀之,現階段有一個理論缺口需待探索:劣勢下,我們需要探索更為複雜的資
源建構方式。過去文獻著重的是創業家因陋就簡的組合巧思,較少觀察更為複雜的商
戰環境中,弱勢者需如何建構資源。資源建構牽涉到不只是組合手邊資源,更要借力
對手的資源。
社會建構的作法強調議題重塑,配合對方內心狀態去溝通,傳達一種新的價值衡
量方式,藉以改變對方對資源價值的認知
(Schön and Rein, 1994)
。通常這種社會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