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45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45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4

45

方案。同樣地,我們也不知道資源被組合之後,是否支援了某種策略。調查資源建構

如何連結到策略回應,進而產生隨創的做法,也是當前欠缺關注的議題。

這三個議題構成了本研究的核心探索:弱勢者如何建構資源,回應強勢者施予的

制約?本文接下來會先梳理劣勢創新文獻,再說明研究的設計與操作方式。呈現研究

發現時,本文會著重於分析資源的建構過程,藉以分析弱勢者的兩項回應策略。最後,

本文歸納出「逆強論」的構想,以期貢獻於隨創理論以及劣勢創新文獻,並探索此論

述對企業創新的啟示。

貳、文獻回顧

劣勢通常會由三種制約狀況所組成:缺乏資源、面臨強勢者威脅或環境的束縛。

過去文獻似乎多著重於順勢中如何創新。殊不知,企業在現實常需於劣勢中創新;或

為資源不足而煩心,或為提防對手攻擊而擔心,又或為環境制約而憂心。因此,劣勢

者如何回應制約,又如何在制約下創新,成為本研究之主軸。以下將回顧劣勢創新定

義與相關理論,並據此提出研究缺口。

首先,我們先定義劣勢創新中幾個重要元素。劣勢中,通常有三種主角:弱勢者

(Low-power Actor)

、強勢者

(High-power Actor)

以及夥伴

(Bouquet and Birkinshaw,

2008)

。弱勢者與強勢者的差別在於規模的大小、資源的富貧、權勢的高低以及影響力

的遠近。劣勢下,弱勢者通常是受制於強勢者。不過,弱勢者不一定是「弱者」

(The

Feeble)

。弱勢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一家公司在國際上可能規模不大,資源相對不豐沛,

但這家公司在母國可能具領導地位。本研究探索的主角並不是不堪一擊的「弱者」,

而是相對上資源比強勢者貧乏的「弱勢者」。這些弱勢者通常都擁有某種核心能力,

只是因位居劣勢,潛力可能一下發揮不出來

(Baker, Miner, and Eesley, 2003)

居劣勢時,弱勢者可以找夥伴協助,而夥伴也有強弱。弱勢者可以聯盟許多弱勢

夥伴,以增加實力;弱勢者也可以與強勢夥伴合作,設法扭轉局勢。弱勢者與夥伴的

互動牽涉到資源交換問題。聯合許多弱勢夥伴是否能交換到合適的資源呢?強勢夥伴

自己擁有穩定的成長,為什麼要分散資源去協助弱勢者呢?更何況,當這些夥伴都是

對手的盟友時,更不可能與弱勢者合作,也不用談資源的交換或共享。這些都是當今

劣勢創新亟待探索的議題。目前文獻大約可分為三類論述,分別為:創業察機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權勢回應

(Relative Power Response)

、隨創組合

(Bricolage

via Combination)

在創業察機文獻中,創業家面對劣勢時必須敏銳察覺機會,才能找到增資來源,

開發出熱銷產品或取得關鍵元件等資源

(Kirzner, 1997; Minniti, 2004; Tang, Kacmar, and

Busenitz, 2012)

。學者認為,創業家可以透過過去累積的知識、技術或人脈,察覺到創

新機會

(Ardichvili et al., 2003; Minniti, 2004)

。或者,創業家因位處社會網絡之特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