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95 / 41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95 / 41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1

195

者對某一標的物的態度進而會決定消費者的行為意圖,而消費者的行為意圖則會影響

其最終行為。基本上,本研究亦認同行為意圖是任何行為表現必經歷的過程,也是實

際行為顯現的決定因素;亦即要預測一個人的行為時,行為意圖往往是可行的衡量指

(Engel et al., 1995)

。至於行為意圖的衡量,多數學者也以顧客購買意願以及口碑推

薦來操作化

(Cronin, Brady, and Hult, 2000)

;前者指的是未來是否願意購買特定產品或

服務,後者則為顧客是否願意公開推薦或介紹該產品(或服務)的口碑行為

(Jones

and Sasser, 1995)

關於品質-價值-行為意圖

(Q-V-B)

模式的假設關係,

Zeithaml (1988)

認為消費

者的購買決策與該決策所帶來的知覺品質和知覺價值有密切的關聯。當消費者對產品

或服務優越性或卓越性的整體評估越傾向正面時,相對地對價值的認知也越高;由於

消費者最終的購買決策應是其行為意圖之表徵和行為表現之結果,因此當消費者所感

受到的價值越大(如同評估後的淨價值或總效用),則消費者的購買或口碑行為意圖

也會提高。換言之,當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品質的認知評價越佳時,則行為意圖的表

徵越正面。

二、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起源於

Coase (1937)

提出的交易成本經濟學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CE)

,解釋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

將阻礙交易的進行。爾後

Williamson

(1975, 1985)

為交易成本理論建立一個明確的理論架構與定位,其認為與人性有關的兩

個假設是導致交易成本的原因,分別為有限理性與投機主義

(Mahoney, 2005; Teo and

Yu, 2005; Williamson, 1985)

。首先,有限理性的部份說明人們對於信息處理能力是有限

的,即使人們希望採用理性行事,但是達到理性選擇的能力仍有所限制,所以降低資

訊來源的複雜程度、並提升資訊的準確度,有助於決策的進行。其次,在投機主義方

面,該假設認為人性是自利的,因此交易過程中會產生逆選擇與道德危機

(Moral

Hazard)

兩個狀況,其中逆選擇部份是因為交易雙方資訊不對稱

(Information

Asymmetry)

,造成買方必須透過資訊搜尋避免決策失當;道德危機則是指合約簽訂後,

擔心賣方是否會遵守合約承諾衍生而來的風險,而這些現象都是引發交易成本的因素。

Barney and Ouchi (1986)

曾利用事前、事後的觀點將交易成本的概念區分為不同

類別;其一為逆選擇現象,事前因為資訊不對稱所產生的成本。舉例來說,買者在考

慮購買一個產品時,可能對於品牌或交換標的物不熟悉,因此需要投入時間與金錢搜

尋產品與服務的資訊,以確保該標的物是否符合需求,過程中付出的成本,稱為資訊

搜尋成本,例如商家(甚至生產相似商品競爭者)宣稱商品所具有之產品功能、特徵

和利益等資訊,以及其對於資訊理解是否具一致性的成本,還有購買過程如在哪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