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35-1
P. 21
表 1 樣本篩選過程
假說一/假說二
假說三、四/假說五
TEJ 原始樣本觀察值
35,312
16,931
財報可比性缺失值
(1,058)
(5,771)
(1,221)
自變數缺失值
(1,080)
假說一觀察值合計
28,320
14,793
假說三、四觀察值合計
(894)
(1,228)
KY 公司觀察值
假說二觀察值合計
27,092
13,899
假說五觀察值合計
其中,本研究利用傾向分數配對法配對 KY 公司及非 KY 公司,將樣本依各傾向分
數因子(公司規模、速動比率、負債比率、公司成立年數及獲利能力)相互配對。與 KY
公司具有董事連結之非 KY 公司亦參照此配對方式與無董事連結者相互配對。本研究皆
係採 1:1 之方式配對,並非抽後放回之方法,故當同一筆非 KY 公司(無董事連結之
非 KY 公司)被連續選擇 2 次以上,分析時僅會呈現一筆資料,詳細樣本配對過程如表
2。
1,228
需配對 KY 公司觀察值
894
1,228
配對到之非 KY 公司觀察值
1,788
2,456
PSM 迴歸分析總觀察值
假說二
假說五
4,048
2,227
需配對與 KY 公司有董事連結的非 KY 公司觀察值
2,227
4,048
配對到的與 KY 公司無董事連結的非 KY 公司觀察值
8,096
4,454
PSM 迴歸分析總觀察值
二、實證模型與變數定義 表 2 樣本 PSM 配對過程 假說一 假說四 894
(一)衡量財務報表可比性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5 No. 1 Apr. 2025
本研究參考 De Franco et al. (2011) 研究建議,以經濟現象反映至財務報表作為衡量
財務報表可比性之方法。渠等認為基於效率市場假說,股票報酬足以反映該報酬期間所
有已公開資訊,故使用股票報酬作為經濟事件影響財務報表淨效果之代理變數,並使用
變數,並使用盈餘作為財務報表之代理變數,形成下列模型如下:
盈餘作為財務報表之代理變數,形成下列模型如下:
= + + 。 (1) (1)
�� � � �� ��
= + + 。 (2) (2)
��
��
�
�
��
� � � � �
�
�
�
�
模型(1)表示第 i 家公司第 t 期盈餘與報酬之關係,透模型(1)可估計出 及 ,此組
�
模型 (1) 表示第 i 家公司第 t 期盈餘與報酬之關係, 透模型 (1) 可估計出
�
�
迴歸係數代表第 i 家第 t 期之會計資訊系統;同理,第 j 家之會計資訊系統則係從模型
及 ,此組迴歸係數代表第 i 家第 t 期之會計資訊系統;同理,第 j 家之會計資訊
�
�
�
�
�
�
�
�
(2)估計而得,可求出係數 及 。De Franco et al. (2011) 認為若兩家公司在相同產業及
�
�
系統則係從模型 (2) 估計而得,可求出係數 及 。De Franco et al. (2011) 認為若兩
�
�
�
�
�
�
其他類似條件下,財務報表對類似之經濟現象反映會較相似,彼此間財報可比性亦會越
�
�
�
�
家公司在相同產業及其他類似條件下,財務報表對類似之經濟現象反映會較相似,
高。兩家公司之股票報酬率與預期盈餘關係可表示為模型(3)與模型(4):
�
�
�
�
� 彼此間財報可比性亦會越高。兩家公司之股票報酬率與預期盈餘關係可表示為模型
�
�
�
(3) 與模型 (4): 10
�
�
��� = + 。 (3) (3)
�
�
��
�
= + 。 (4) (4)
�
��� � � ��
模型(3)表示使用 i 公司會計資訊系統下,給定公司 i 之股票報酬( )後,公司
模型 (3) 表示使用 i 公司會計資訊系統下,給定公司 i 之股票報酬 (Return ) 後, (3)
it ��
= + 。
�
�
i 之盈餘估計值( )。模型(4)表示,面臨相同 i 公司股票報酬後( ),
���
�
公司 i 之盈餘估計值 (E(Earnings) )。模型 (4) 表示,面臨相同 i 公司股票報酬後 ��
��
�
���
iit
(4)
= + 。
使用公司 j 之會計資訊系統,估計得出之盈餘估計值( )。透過將相同股票
�
�
(Return ),使用公司 j 之會計資訊系統,估計得出之盈餘估計值 (E(Earnings) )。透
���
�
���
�
��
ijt
it
報酬(公司 i 股票報酬 )代入兩家公司會計資訊系統,計算出兩家公司預期會
��
過將相同股票報酬(公司 i 股票報酬 Return )代入兩家公司會計資訊系統,計算出
計盈餘數字,藉由比較兩家企業數字之差異,可衡量出企業 i 及 j 會計系統之可比性。
it
模型(3)表示使用 i 公司會計資訊系統下,給定公司 i 之股票報酬( )後,公司
兩家公司預期會計盈餘數字,藉由比較兩家企業數字之差異,可衡量出企業 i 及 j
��
i 之盈餘估計值( )。模型(4)表示,面臨相同 i 公司股票報酬後( ),
利用此模式計算不同公司間財務報表可比性過程如下:把 i 公司第 t 期 帶
���
��
會計系統之可比性。 ��� ��
使用公司 j 之會計資訊系統,估計得出之盈餘估計值( )。透過將相同股票
入模型(3)得出 ,再以相同 帶入模型(4)求出 ,故 i
利用此模式計算不同公司間財務報表可比性過程如下:把 i 公司第 t 期 Return
��
報酬(公司 i 股票報酬 )代入兩家公司會計資訊系統,計算出兩家公司預期會
���
���
it
公司在假說一及假說二研究期間內會得出 16 組 及 。假說
��
計盈餘數字,藉由比較兩家企業數字之差異,可衡量出企業 i 及 j 會計系統之可比性。
���
���
帶入模型 (3) 得出 E(Earnings) ,再以相同 Return 帶入模型 (4) 求出 E(Earnings) ,
iit
it
ijt
三至假說五受限於後期樣本觀察期間不足,改編 De Franco et al. (2011) 計算可比性公式,
故 i 公司在假說一及假說二研究期間內會得出 16 組 E(Earnings) 及 E(Earnings) 。
將需利用前 16 季計算之可比性更改為利用前 2 季計算求之,故假說三至假說五之研究
iit
ijt
利用此模式計算不同公司間財務報表可比性過程如下:把 i 公司第 t 期 帶
��
期間則會得出 2 組 和 。隨後,對每組預期盈餘分別計算每
假說三至假說五受限於後期樣本觀察期間不足,改編 De Franco et al. (2011) 計算可
入模型(3)得出 ,再以相同 帶入模型(4)求出 ,故 i
���
���
��
���
���
組差異絕對值,最後為方便解釋,將每一差異絕對值取平均值並乘以−1,即為財務報表
比性公式,將需利用前 16 季計算之可比性更改為利用前 2 季計算求之,故假說三
公司在假說一及假說二研究期間內會得出 16 組 及 。假說
���
可比性( ),當 數值越大則表示財報可比性越強。
���
三至假說五受限於後期樣本觀察期間不足,改編 De Franco et al. (2011) 計算可比性公式,
���
���
至假說五之研究期間則會得出 2 組 E(Earnings) 和 E(Earnings) 。隨後,對每組預
ijt
iit
將需利用前 16 季計算之可比性更改為利用前 2 季計算求之,故假說三至假說五之研究
期盈餘分別計算每組差異絕對值,最後為方便解釋,將每一差異絕對值取平均值並
� − �。
�
(5)
���
�
× ∑
=−
期間則會得出 2 組 和 。隨後,對每組預期盈餘分別計算每
���
���
���
����
��
乘以-1,即為財務報表可比性 (COMP ),當 COMP 數值越大則表示財報可比性越
���
���
ijt
ijt
組差異絕對值,最後為方便解釋,將每一差異絕對值取平均值並乘以−1,即為財務報表
�
� − �。
(6)
��
�
=− × ∑
強。 ��� ��� � ��� ��� ��� ���
可比性( ),當 數值越大則表示財報可比性越強。
模型(5)財報可比性公式適用於假說一以及假說二;模型(6)財報可比性公式適用於
(5)(5)
��� � � � − �。
× ∑
=−
假說三至假說五。本研究參考先前研究(De Franco et al., 2011; 葛俊佑與蔡岳霖,2019)
����
���
���
���
��
(6)
作法,利用兩種衡量方法計算各公司財報可比性強度,將每年度第 i 家公司與同產業中
� − �。
(6)
�
��
�
=− × ∑
���
���
���
���
所有公司的可比性排序後取前四大可比性之平均值( )及取三大可比性之平
�
��
均值( ),作為衡量財務報表可比較性之依據,此為各假說之應變數,有關財
模型(5)財報可比性公式適用於假說一以及假說二;模型(6)財報可比性公式適用於
��
報可比性所有相關之變數說明請見表 3。
13
假說三至假說五。本研究參考先前研究(De Franco et al., 2011; 葛俊佑與蔡岳霖,2019)
作法,利用兩種衡量方法計算各公司財報可比性強度,將每年度第 i 家公司與同產業中
表 3 財報可比性相關之變數
所有公司的可比性排序後取前四大可比性之平均值( )及取三大可比性之平
��
:i 公司第 t 期繼續營業部門稅前淨利除以季初股東權益
均值( ),作為衡量財務報表可比較性之依據,此為各假說之應變數,有關財
��
��
報可比性所有相關之變數說明請見表 3。
:i 公司第 t 期股票報酬率
��
:j 公司第 t 期股票報酬率
表 3 財報可比性相關之變數
��
:i 公司第 t 期繼續營業部門稅前淨利除以季初股東權益
:i 或 j 公司第 t 期殘差項
��
��������
��� :i 公司第 t 期股票報酬率
:i 公司第 t 期使用 i 公司股票報酬所預估之會計盈餘
��
��� :j 公司第 t 期股票報酬率
:j 公司第 t 期使用 i 公司股票報酬所預估之會計盈餘
��
:i 公司採用前 16 或 2 個季計算之財報可比性
��� �������� :i 或 j 公司第 t 期殘差項
��������
�������� :i 公司第 t 期使用 i 公司股票報酬所預估之會計盈餘
�� �� ��
��� : ��� 取前四大之平均值,為假說一及假說二或假說
��
:j 公司第 t 期使用 i 公司股票報酬所預估之會計盈餘
三至假說五之應變數
���
�������� :i 公司採用前 16 或 2 個季計算之財報可比性
��������
��� �� : ��� �� �� �� 取前三大之平均值,為假說一及假說二或假
�������� �� �� ��
�� : ��� 取前四大之平均值,為假說一及假說二或假說
11
三至假說五之應變數
�������� �� �� ��
: 取前三大之平均值,為假說一及假說二或假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