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34-2
P. 207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4 No. 2 Aug. 2024




               準差為 2.384,中位數為 6.483,平均值與中位數接近,顯示樣本的公司規模呈現均
               勻對稱。公司年齡 (Age) 的平均值為 19.168,標準差為 13.725,中位數為 15,顯示
               樣本的公司年齡大多數超過 15 年。
                   表 3 Panel B 顯示,在全樣本中,達到分析師盈餘預測比率 (MBEPCT) 的平均
               值為 0.287,標準差為 0.294,中位數為 0.25,表示超過一半的公司每年至少有一季

               達到分析師盈餘預測。揭露非 GAAP 盈餘公司樣本 (NonGAAP = 1) 中,達到分析師
               盈餘預測比率 (MBEPCT) 的平均值為 0.329,標準差為 0.303,中位數為 0.25,表示
               在揭露非 GAAP 盈餘之公司樣本中超過一半的公司每年至少有一季達到分析師盈餘
               預測。
                   本研究採用 Pearson 相關係數分析來檢視各變數間之相關性,假說一、假說二
               的相關係數詳見表 4 Panel A 和 Panel B。在兩個假說的相關係數分析表中,相關係
               數的絕對值均未超過 0.7,相關係數絕對值最高者為假說二中稅前損失 (Loss) 與資

               產報酬率 (ROA) 的 -0.531,顯示各變數間不具有高度相關性,故推斷各變數間不太
               有明顯共線性的問題,對本研究實證結果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二、實證結果
                   在假說一中,本研究預期在 2010 年 SEC 發布 C&DIs 後,相較於發布前,揭
               露非 GAAP 盈餘的公司減少認列投機性特別損益項目,實證結果詳表 5。從表 5 可
               看出揭露非 GAAP 盈餘的公司 (NonGAAP) 與認列投機性特別損益項目 (OppSI) 呈
               現顯著正相關,係數為 0.013,顯示出在 2010 年 C&DIs 發布前,揭露非 GAAP 盈
               餘的公司較容易認列投機性特別損益項目。我們再分析揭露非 GAAP 盈餘的公司
               與 C&DIs 發布後的交乘項 (NonGAAP×Post),該係數與認列投機性特別損益項目

               (OppSI) 呈現顯著負相關,係數為 -0.006,達 1% 顯著水準,顯示揭露非 GAAP 盈餘
               之公司在 2010 年 C&DIs 發布後確實減少認列投機性特別損益項目,實證結果支持
               在較為寬鬆的非 GAAP 盈餘監管制度下,由於排除項目的調節受限減少,使公司反
               而比較不會進行盈餘管理。此結論與 Guggenmos et al. (2022) 的實驗證據相互呼應。
                   上述研究結果也與 Bond et al. (2017) 的研究結果相輔相成,Bond et al. (2017) 發
               現在 C&DIs 發布之後,特別損益項目的排除品質改善,隱含公司所「排除」之特

               別損益項目並不屬於投機性特別損益,然而此項結果並無法解釋為何會有此現象,
               而本文的研究發現正好提供一個可能的原因,亦即企業在投機性特別損益之「認列」
               減少,使得所排除之特別損益項目大多屬於預測性特別損益;換言之,本研究之發
               現更完整地補充 Bond et al. (2017) 的研究結果。






                                                     199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