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34-2
P. 167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4 No. 2 Aug. 2024




               出相關實證分析確有必要控制這些錯綜干擾。其三,即便流動性充沛大型股票,真
               實盤距仍比「公告」多出數百毫秒,研判此略帶隨機性質秒差可能係反映證交所電
               腦撮合系統資料傳輸所需轉瞬作業時間。其四,日內歷盤撮合成功率亦隨加快撮合
               顯著遞減(以大型股為例,即從 20 秒撮合一盤的 72.47%,漸次降低至每 5 秒一盤
               的 48.06%),此觀察與「媒合不易」效應(假說 5)預期方向初步一致。再者,大

               型股每盤撮合成功率凌駕小型股之上,除參與者眾外,兩類投資人對其出價皆較急
               迫(見表 1)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欄位 4.2 主答第二項疑問,主要列舉投資人於申報委託時可見、提取自限價簿
               最近次揭露之攸關資訊,與建構自限價簿「即時」狀態相應數據之絕對偏差值。不
               難發現,包括買賣價差、股價波動度、同邊委託深度(此三項定義見表 5,單位皆
                                                                                       19
               為 %)等常見市場品質指標於加快撮合後,確實更靠攏各自「即時」狀態 。由文
               獻探討可知(見第貳章第一節),以上項目關乎多種委託決策,也牽動委託交易品

               質乃至市場成交量能,影響範圍廣泛。本欄實證結果顯示,加快撮合確實可讓投資
               大眾掌握更「即時」市場品質訊息,限價簿資訊更加「透明化」。唯一例外是,大
               型股揭示買賣價差於變革 I 未明顯更靠近「即時」狀態。鑑於小型股及其他指標未
               遇類似問題,推測這應是反映大型股每盤委託累積到第 15 至 20 秒時「未成交」最
               佳報價間距可能大抵穩定(例如被擠壓剩單一檔次)而鮮有變化,故與下單分佈不
               均關連性較低。
                   綜上,本節透過實證觀察,釐清加快撮合實務運作上之相關疑慮,確認變革促
               成實際盤距縮減,惟每盤撮合成交率反趨下滑,小型股似因流動性貧乏特徵而阻礙
               加快撮合落實程度。此外,儘管盤內下單分佈不均,加快撮合仍讓投資人獲取更貼

               近「即時」狀態市場品質資訊,且至少實現「增進資訊透明」之政策效益。


                                              肆、方法與實證


               一、實證模型
                   第參章敘述委託決策、自然人委託交易品質、個股成交量能等檢測指標於兩波
               加快撮合增減變化之情勢。在本節,則進一步建構實證模型以控制其他干擾因素(含

               市況與模型因變數自帶時間趨勢等),以便更嚴謹、精準地分析 2013-2015 年分
               盤加快撮合所造成之各項政策影響。首先,筆者仿照文獻作法 (Fong and Liu, 2010;





                 19  筆者一併觀察到限價簿「帳面」揭示容內,包括最佳買賣報價(及其中點值)、最佳五檔價量
                    加權平均值等,於歷次加快撮合後皆更靠攏各自「即時」狀態。為節約篇幅,本文未呈現這部
                    份統計結果,可向作者索取。

                                                     159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