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臺大管理論叢第32卷第2期
P. 30
Heavy Work Investment and Job Burnou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高時,工作敬業與工作倦怠之間的負向關係較弱;當健康促進程度低時,工作敬業
與工作倦怠之間的負向關係較強。換句話說,工作敬業的員工寧可把時間拿來工作
也不運動。經再次審視重度工作投資相關文獻後,我們推測可能的原因為:(1) 工
作狂與工作敬業者之工作動機不同:工作敬業者高度認同與享受自己的工作任務
(Christian et al., 2011; Kahn, 1990),工作敬業者的動機大多為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
tivation) (Taris et al., 2020),故縱使健康促進程度低且持續進行工作,他們也不會覺
得出現工作倦怠;(2) 從資源保存理論的角度來看 (Hobfoll, 1989),以往的研究發現
工作敬業者在工作中可進一步產生組織資源(例如:社會支持)或個人資源(例如:
自我效能),進而產生資源螺旋 (Spiral of Resource) 效應 (Bakker and Demerouti,
2007),從而在這些資源積累過程中,進一步激勵員工更加沉浸於工作角色 (Bakker
et al., 2009)。也就是說,由於工作敬業員工擁有較充沛的各項資源,並可持續建構
與累積新資源,故健康促進這個資源對其減緩工作倦怠的效果可能相對有限。
在調節效果的驗證方面,本研究發現心理資本會強化工作敬業與工作倦怠之間
的負向關係。亦即,當心理資本程度高時,工作敬業與工作倦怠之間的負向關係較
強;當心理資本程度低時,工作敬業與工作倦怠之間的負向關係較弱。這些結果顯
示心理資本在工作敬業與工作倦怠間具有調節效果,此符合正向心理學與正向組織
行為之觀點,也吻合 Sweetman and Luthans (2010) 論點。亦即,當個體擁有較豐富
的心理資本時,將比較有能力面對工作挑戰與產生自我恢復機制,因此可以減輕工
作倦怠。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原先預期心理資本會減弱工作狂與工作倦怠之間的正向
關係,然而,研究結果卻與預期相反。本研究結果發現當心理資本程度高時,工作
狂與工作倦怠之間的正向關係反而較強,當心理資本程度低時,工作狂與工作倦怠
之間的正向關係則較弱。也就是說,低心理資本的員工,本身就容易出現工作倦怠。
在審視心理資本文獻後,我們推論,當員工擁有低程度的心理資源時(例如:
低心理資本),本身就缺乏自信心、希望、樂觀與回復力,對於挑戰性工作心生畏
怯,且缺乏克服困難與挑戰的堅持 (Luthans, Youssef et al., 2007),故對於工作容易
產生情緒耗竭,也缺乏有效的解決工作問題的知覺,因此容易出現工作倦怠的現象
(Xi, Xu, and Wang, 2020)。由於員工心理資本程度低時,原本就呈現較高程度的工作
倦怠,故低心理資本之高程度工作狂對其工作倦怠的增加程度有限。相反地,擁有
豐厚高心理資本的員工,具備希望與樂觀等特質可以面對各種工作挑戰,縱使遇到
艱辛的任務,也會相信自己能克服萬難,因此,相對於低心理資本員工,高心理資
本的員工在一般狀況下不容易產生工作倦怠感 (Xi et al., 2020)。然而,即使是高心
理資本的員工,若是成為高度工作狂的話,最終也會導致工作倦怠,變得與其他原
本低心理資本的員工一樣。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