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核品質屬性、財務報表可比性與投資效率
130
壹、前言
本文旨在探討查核品質屬性(事務所任期與會計師經驗)是否會影響可比性及
可比性是否會影響投資效率。在《財務報導之觀念架構》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中揭櫫其定義:「可比性為能協助使用者辨認且了解項目間
之相似性及其間差異之品質特性。與其他品質特性不同的是,可比性並非與單一項
目有關,至少需要比較兩個項目」。可比性近期受到關注的理由可歸納如下:第一,
可比性係國際會計準則聚合過程中重要效益來源。根據金管會評估台灣實施國際財
務報導準則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
的效益,其中之一即是
提升國內企業及國際企業間財務報表之比較性,吸引外資投入國內資本市場。例如:
DeFond, Hu, Hung, and Li (2011)
發現實施
IFRS
後,由於可比性的提升,增加機構
投資人之投資意願,進而吸引外國共同基金投入本地市場。第二,可比性直接影響
報表使用者處理資訊的過程。例如:
De Franco, Kothari, and Verdi (2011)
發現財務報
表可比性可使分析師降低資訊取得成本並提高決策品質。第三,
Dichev, Graham,
Harvey, and Rajgopal (2013)
調查報告中顯示多數財務長認為一家公司的會計處理若
背離產業標準或同儕時,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盈餘管理」警訊
(Red Flag)
。此外,
過去已有大量文獻投入於盈餘品質的研究中,其中被廣泛討論的盈餘品質包括應計
數、持續性、穩健性等,但
Dechow, Ge, and Schrand (2010)
認為這些特性僅能捕捉
到部分面向的盈餘品質,仍有許多構面仍需進一步了解。
近年來雖已有文獻探討實施國際財務報導準則能否提升可比性或可比性是否會
影響分析師預測行為,然對此盈餘特性之瞭解仍然相當有限,尤其是決定因素。證
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六條規定「有正當理由而須改變會計原則者,應於預
定改用新會計原則之前一年底,將原採用及擬改用會計原則之原因與理論依據、新
會計原則較原採會計原則為佳之具體事證,及改用新會計原則之預計會計原則變動
累積影響數等內容,洽請簽證會計師就合理性逐項分析並出具複核意見」,因此不
僅會計原則係重要投入要素(例如:
Van der Tas, 1988, 1992; Tay and Parker,
1990
),會計師事務所或會計師個人可能亦是影響可比性之重要決定因素。但迄今
可比性相關文獻中,僅
Francis, Pinnuck, and Watanabe (2014)
主張每家四大會計師事
務所都有一套獨特執行一般公認審計準則與解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方法,並將此
稱作查核風格
(Audit Style)
,因此推論當兩家公司由同一四大事務所查核時(即查
核風格),有較高的可比性。
本文與
Francis et al. (2014)
不同之處有三,第一,
Francis et al. (2014)
著重於查
核風格對可比性的影響,即出發點在於執行查核程序與判斷上的同質性,但本文係
基於較佳的查核品質屬性,其盈餘品質亦較高的論點。在事務所層級方面,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