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營共一呼:策略研討會中議題設定的實踐分析
114
肆、案例分析
一、問題化
「問題化」
(Problematizing)
是將現有的知識或大眾習以為常的慣例,重新提出與
建構問題的所在,進而引導出所能解決的答案,並將之鑲嵌於所設定的討論議題中,
以此獲得合理性與正當性的支持。而這不只是單純之問題描述,更需要創新、創意的
想法與純熟的技巧。運用「問題化」策略時,通常需要將問題結構化、條列式,或是
系統性的方式呈現。問題越清楚鮮明地表達,越容易引導人們瞭解問題與答案的關連
性與必然性。有時候為求問題被理解和突顯解決問題之後所能獲得的好處,也會從單
一問題的不同面向出發來敘述問題的情況。但不管是單一面向或多個面向,最終都是
要引導出所需的解決方案與答案,來為議題設定的工作取得改變的權力。
Maguire and Hardy (2009)
的研究就指出,「問題化」的形成與擴散,是造成
DDT
沒落的重要因素。
DDT
於
1874
年被合成出來後,就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殺蟲劑。而
此現象,一直延續到
1962
年,作家
Rachel Carson
在所發行的《
Silent Spring
》一書中,
對於
DDT
在使用上提出安全、效力以及必要性等等問題,藉由「問題化」的論述方式,
來影響大眾認知與相關報導,進而使得
DDT
的使用,從過去是被視為理所當然,到
後來社會大眾願意放棄使用,甚至還有聯邦立法限制用途。
同樣地,本研究分析的《第九次全科會》,所聚焦的七個議題,基本上每個議題
的背後也都有「問題化」的論述基礎,以此來讓每個議題可以扮演起解決問題的角色
(Problem-solver)
,進而突顯出它們的重要性。例如,在「如何提升台灣的學研地位」,
就以鋪陳學術論文的「質」、「量」背離問題,來點出台灣學術發展的未來發展方向
所在。在「如何做好臺灣的智財佈局」議題上,與會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將台灣
「毛三到四」(毛利
3
∼
4%
)的問題,解釋成是因為智財逆差所造成,以藉此強調
智財管理的重要性。在「如何推動臺灣永續發展」上,大會的焦點更是集中在環保、
永續,與經濟關連的問題分析與檢討。在「如何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產業」上,就是
以產學研的落差問題,來強調制訂國家型計畫退場機制的重要性。在「如何提升台灣
科技(資通訊)產業創新動能」討論裡,一個重要的問題引導就是以「韓國能,台灣
為何不能」,來指出台灣需更強化創新能量的迫切性。最後,在「如何面對臺灣的科
技人才危機」議題上,朱敬一主委就以「為何在美國名校找不到年輕台灣學者任教」
的問題,來突顯解決台灣人才斷層的迫切性。
如上所述,「問題化」能為議題設定構建一個合理論述的框架,進而點出解決問
題所需的方案,以及能為個人帶來的價值,也因此讓科技會議所設定的議題能夠引起
眾人的共識與認同。